• 欢迎访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网!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中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突破0.1米级分辨率
发布时间:2025-11-19    来源:   阅读次数:107 分享到:
2025年10月13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光学遥感卫星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星载成像技术正式跨入0.1米级分辨率时代。

传统高分系列卫星0.5米级分辨率影像中,建筑物轮廓尚存锯齿状模糊,而试验三十一号卫星传回的测试数据已能分辨停车场车辆的轮胎纹理。这种跨越式进步源于三项关键技术突破:自适应光学系统首次实现太空环境下实时像差校正,量子点传感器将光子捕获效率提升至传统CCD的3倍,配合深度学习算法使原始数据精度提升5倍。

三大核心技术破局光学瓶颈
在距地500公里的轨道上,试验三十一号卫星的微机电变形镜每秒钟完成2000次面形调整,补偿大气扰动导致的波前畸变。中科院院士披露,其采用的铟镓砷量子点传感器可在晨昏时段保持满负荷工作,解决了低照度环境成像难题。更关键的是星载AI处理器,能在数据传输前完成噪声过滤与特征增强,使单次过顶即可获取可用影像。

从国土测绘到全球治理的裂变效应
该卫星的国土测绘应用已显现颠覆性价值:北京新机场建设工地的监测数据显示,系统可捕捉0.8毫米级的地基沉降。在生态保护领域,云南西双版纳的测试影像中,非法砍伐形成的单个树冠缺失被精准标记。应急管理部证实,其72小时内的灾害响应效率较以往提升4倍,四川地震灾区道路损毁评估用时从3天缩短至6小时。

中国航天的"技术蛙跳"战略
本次发射验证了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其性能参数已超越美国现役KH-12卫星。值得注意的是,卫星采用的量子传感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包括西安微电子研究所研制的太赫兹调制芯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透露,该技术将应用于2026年组网的"寰宇"高精度遥感星座。

下一站:智能遥感时代
随着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在轨测试完成,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0.1米级商业遥感技术的国家。下一步将重点突破在轨AI目标识别技术,使卫星能直接输出舰船型号、农作物长势等分析结果。这场太空之眼的进化竞赛,正重新定义人类感知地球的维度。

2025年10月,引力一号遥二火箭从山东海阳升起,把江苏地质号卫星送进轨道。三个多小时后,这颗卫星已经传回俄罗斯克麦罗沃的影像。地面细节在0.5米分辨率下清晰可见,色彩层次比预想的还要丰富。

这个速度不太寻常。或者说,这种效率已经超出常规认知。

江苏地质号的成功建立在两个技术基础之上。引力一号作为全球最大的固体火箭,30米箭体带着405吨重量起飞。它的构型很特别,芯级加上四枚助推器。这种设计给海上发射提供了稳定性,即使在波浪中也能完成复杂的轨迹调整。他们称之为凤凰摆尾,一个四十度的转向动作。

高分辨率遥感领域现在有了新的参与者。这个领域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江苏地质号解决了高分辨率与大幅宽向来难以兼顾的行业难题,这颗卫星搭载了离轴四反光学相机,它在535公里轨道上实现了0.5米分辨率和150公里幅宽,江苏地质号的镜头宽度是150公里,单次拍摄能覆盖江苏四分之一区域,四次成像就能完成全省扫描,这个效率让传统卫星显得迟缓。中国商业遥感正在经历转变,从能成像到快成像,再到成好像。

不过,即便是最顶尖的光学卫星,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们怕黑,也怕云。一旦遇上阴雨天或者黑夜,再厉害的“眼睛”也会变成“睁眼瞎”。难道我们的“超级天眼”就这么“看天吃饭”吗?当然不。为了补上这块短板,中国亮出了另一项“黑科技”——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蝙蝠的回声定位,它主动发射雷达波,再接收回波来成像,根本无视云层、雨雾和黑夜的阻挡。其中的佼佼者“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就像是给地球做CT扫描的医生,能够穿透地表,洞察更深层次的信息。

现在,我们有了能全天候工作的“眼睛”,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数以百计的卫星每天传回的数据量,堪称天文数字,形成了一片“数据海洋”。如果还靠人力一张一张地去判读,那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一个更聪明的“超级大脑”应运而生,那就是人工智能(AI)。如今,长光卫星公司的“遥感AI”平台已经能够像玩即时战略游戏一样,自动识别并框选出全球各大港口的船只、机场的飞机,甚至能实时统计它们的数量变化。正如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所说,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将海量的、静态的遥感影像,转化为动态的、可供决策的“活情报”,效率提升了成百上千倍。

这只被AI赋能的“天眼”,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世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最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几乎被美国等少数国家垄断,我们想看清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得看别人的“脸色”。如今,“吉林一号”等星座的崛起,不仅让我们实现了“数据自由”,更让我们有能力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伙伴提供数据服务,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地缘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当然,这种强大的观测能力,无疑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它构成了一种“能力储备”,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拥有了更多的底气和筹码。

更重要的是,这只“天眼”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它能帮助农民伯伯精准地看到哪块田地缺水、哪片作物长势不佳,从而实现精准施肥、节约成本;它能帮助城市管理者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智能调控红绿灯,缓解拥堵;在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前,它提供的数据能让我们的预警更早、更准,为生命财产安全加上一道坚实的保险。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而是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守护者”。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太阳磁场用中红外观测望远镜通过结题验收

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正式启用,人类观测太阳又多了一双“慧眼”。....

11-19

我国首台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验

如果把常规的科学仪器比作人眼,那么高能非弹谱仪就是一台具备“超能力”的“超级相机”。它不仅能看清物质的静态结构,更具备探测物质内部原子、分子在皮秒(万亿分之一秒....

11-17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版权所有@2025
010-84321456/1457
coema@coema.org.cn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中国电科十一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