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Heads Up Display)抬头显示仪是通过将车速、油耗、发动机转速等重要的行车信息实时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避免因驾驶员低头、转移视线等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的一套显示系统。
主流的HUD技术主要分为C-HUD、W-HUD和AR-HUD三种类型。C-HUD的投影形式是通过一块半透明树脂进行成像,投影范围较小,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存在镜片和玻璃色差,目前已经逐步退出市场。W-HUD是通过光学投影的原理,将行车信息投影在挡风玻璃上,投影范围较大,内容较多,图像更加清晰。AR-HUD增强了汽车投影与现实路况的互动性,融合实景和车载功能,将虚拟导航信息叠加到实际行驶道路上,直接高效地获取道路信息,投影质量高,研发难度较大。
发展历程
HUD最早是用于军用战斗机上的显示系统,战斗机飞行员不必低头就能在风窗上看到所需的重要信息,保证了飞行的安全性。1988年,通用汽车首次在其发布的新车上使用了HUD抬头显示器,这款叫做“Oldsmobile Cutlass Supreme Indy 500 Pace Car”也成为了世界上首款使用HUD的汽车。尽管最初的汽车HUD显示信息有限且颜色单一,但这种技术还是令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然而,受光学技术发展和自身成本的限制,HUD技术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发展缓慢;直到近年来,AR技术的发展和W-HUD显示效果、成本的改善才让HUD技术重新引起大众的关注,HUD在技术的推动下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成为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汽车的许多零部件都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2020年以来,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了多项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政策,在2021年底发布的《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中,融合感知、车路信息交互、智能路侧系统等技术作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被提及。车载HUD作为汽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将在未来乘上我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东风,助力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HUD逐渐成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无人驾驶领域的热门应用。HUD在汽车上使用越来越普遍。车载HUD的应用减少了因低头查看信息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可能,缩短了驾驶盲区时间,可以有效提升行车的安全性,并且提高汽车驾驶的科技体验感。
HUD作为中控屏、仪表盘之外的第三块视觉显示屏,近年来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的数据,2021年中国HUD功能装备率达到约6.8%,高于手势控制、后排多媒体和后排液晶屏等座舱功能装备率。
中国主流合资、自主品牌均已开始装配HUD。其中蔚来HUD装配率最高,达到了52%,其次是宝马,HUD装配率接近40%,其他品牌装配率均在20%以下。自主品牌中,吉利、长城HUD装配率接近,均在10%以下。
HUD市场需求规模逐年上涨。根据数据统计,在全球市场,2019年全球乘用车前装HUD市场空间约为84.60亿元,预计2025年上升至447.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9%。在中国市场,2019年中国乘用车前装HUD市场规模约为5.44亿元,预计2025年上升至196.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1.86%。
HUD市场中,C-HUD由于成像效果较差、显示内容少等原因已经基本退出市场,AR-HUD由于成本较高,技术还不成熟等原因尚未量产落地,W-HUD在技术方面比较成熟、显示效果较好、价格适中,已经成为我国HUD市场的主流产品。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HUD市场中,W-HUD方案占比超过90%。
HUD的主要设计原理是离轴三反射镜光学系统,即图形显示器(PGU)产生图像——小反射镜折转光路——大反射镜反射放大——风挡玻璃反射进入人眼成像。随着市场需求追求更长VID(即虚像距离,指图像到眼睛的距离)和更大FOV(即视场角度,指人眼可观察到到部分的边缘与人眼瞳孔中心连线的夹角),第二级大反射镜需要做的很大,导致加工难度成倍增加。
HUD反射镜公司采用塑料注塑成形方法生产,注塑工艺生产加工环节收缩率高、尺寸稳定性差,对企业设备、技术及工艺要求极高,而大镜片在制造过程中对容差的要求更加严格。
HUD主要由影像源(包括芯片)、光学镜面(包括LED光源)等组成,其中影像源占据HUD总成本的50%,影像源作为最核心板块技术大多都被国际企业掌握,显示技术方面国内也仅在LCD技术相对成熟,其他显示技术仍处于发展期,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国内整体HUD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国际上有德州仪器与爱普生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国内相关企业正在迎头赶上,如华为、光峰、华阳等企业均在成像方案有所突破。
HUD所用投影光源技术发展情况
随着HUD投影技术解析度提高,更多的路况和导航信息也可以被HUD投影,因此,增强现实AR的概念也被套用在了HUD上,“AR-HUD”也应运而生。
今年6月,被理想汽车CEO李想称为“500万以下最好的车”的理想L9正式发布。比起“传统的”新能源汽车,搭载了五块屏幕的理想L9被戏谑为“一车全是屏幕”。理想L9五块屏幕的其中的一块,便是来自FUTURUS未来黑科技公司提供的AR-HUD套件。该公司提供的AR-HUD,其PGU采用的仍是较为传统的TFT技术。
关于TFT技术,舜宇光学子公司舜宇车载光学总经理裘文伟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虽然此前90%以上的HUD采用的是TFT的技术,但因TFT成像原理仍然是背光成像,覆盖的液晶会挡住一部分光源,所以亮度不够。此外TFT对工作温度要求较高,且HUD靠近发动机,极端高温环境下较难提高流明水平,而AR-HUD对亮度和解析度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目前,HUD市场主要看好两种反射成像技术路线,分别为德州仪器(TI)主导的DLP路线,以及华为华阳瞄准的LCoS路线。
投影领域最大的两个竞争路线是DLP路线和LCoS路线。LCoS技术其实在一九九几年就已经出现了,开始主要应用在背投电视上,但在最主要的投影的运用上一度落于DLP的下风,只是在一些高端领域还保有一些份额,所以这几年声量不大。DLP路线在亮度上有优势,在同等能耗下LCoS的亮度略低,这种亮度差距在投影和背投电视上的会很明显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但是在解析度,特别是1080P以上,LCoS有优势。
与LCoS百家争鸣的状态不同,DLP路线自诞生以来,仍被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完全独占。DLP光阀是TI(德州仪器)全自主研发的。但在给客户供货的时候,德州仪器都只允许对方购买他们的‘黑盒子’。这个黑盒子是不能拆解的,不能自定义光机,当前没什么人研发DLP,德州仪器是一家独大的状态。“黑盒子”这个提法,似乎也成为了行业人士对德州仪器DLP组件的昵称。
随着智能化电子时代的到来,全球芯片需求大增,加上疫情影响物流,芯片短缺大潮扑面而来。另一方面,已经垄断高性能投影仪光阀市场的德州仪器DLP光阀不断被应用于更多的场景之中,“断供潮”导致下游应用端企业时不时出现缺货困境。业内人士看来,主动放弃沿用多年的DLP技术投影仪,改投LCoS怀抱,本质上还是由于DLP的全球性缺货所导致的。
车载HUD在能耗指标上的敏感并不高,LCoS的反射投影模式允许其可以无太多顾忌的提升流明。所以相比家用商用投影仪设备,车载HUD在于LCoS技术应用上似乎更为合理。
虽然DLP断供导致投影光阀出现缺口,2021年大部分的投影光阀缺口都被更传统的LED路线所填补。在这中间,LCoS路线并未在DLP断供大潮下打出翻身仗,主要还是因为LCoS产业链的玩家本身便不多。
2020年,慧新辰称其自主研发的中国首颗LCoS芯片即将进入量产。此后,饱受DLP光阀供应烦扰的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公开表示,一直在关注慧新辰的LCoS芯片,公司也正在对其LCoS芯片进行测试。
慧新辰与中国首个LCoS公司长江力伟颇有姻缘,后者2011年开辟首个LCOS生产线,但因市场需求不济于2017年申请破产。2018年,慧新辰以低至300万元的价格将长江力伟生产线纳入麾下,成为了LCoS第一股。据报道,此后晨鑫科技披露慧新辰与极米科技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光机产品研发样品验收合格后一年内,极米科技向深圳慧新辰采购数量不低于100万/年的LCoS芯片。然而至今极米科技的产品仍然以DLP路线为主,公开资料也无法查实两者合作的后续结果。此后,晨鑫科技经营情况急转直下,因游戏业务拖累,晨鑫科技近年持续大额亏损,芯片业务虽然盈利,但收入规模和利润能力尚不足以支撑公司发展。今年4月,由于再次出现大幅亏损,晨鑫科技被正式确定退市。
对于华阳集团和华为来说,车载HUD确实给了LCoS的未来一个新的可能。然而在光明前景中仍有阴影,LCoS产业链玩家稀缺,市场认知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其发展的障碍。LCOS的蛋糕还没做大,市场没有充分被挖掘之前,仍然希望更多的玩家能够进入这条领域。
AR-HUD成未来趋势
AR技术的发展让车载HUD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结合车身的传感器,AR引擎可以对车辆周边的环境进行实时的建模和渲染,在更大的屏幕范围中为驾驶员提供必要的路面信息,如车道转换、高速出口,甚至还可以和车内的娱乐系统结合,进一步拓展到社交、购物等功能。
行车整体安全性的提升也是AR HUD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当人们在看导航时,如果路上发生了突发的情况,人的大脑需要2秒钟来反应。在使用了AR HUD后实际上就没有了这个时间差,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呈现在同一块屏幕上的。
AR对于光学的要求非常高。尽管不像AR眼镜那样需要将复杂的光学结构集成到小型的一体机中,但同样需要软件+硬件结合的AR HUD,在光路设计、建模算法、设备体积、信息筛选等方面也并不容易。
HUD与座舱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座舱电子解决方案和ADAS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W-HUD以及C-HUD相比,AR-HUD在显示信息内容、人机交互性和可视化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随着AR技术的发展和AR-HUD成本的下降,AR-HUD将会成为未来HUD行业的主流产品。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