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光电光电子行业网!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中澳科学家联合在光波波段发现逆多普勒效应
发布时间:2011-05-03    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359 分享到:

   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团队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合作,经过七年的艰苦攻关,国际上首次在光波波段发现逆多普勒效应,这一物理界和光学界的重大发现成果被《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刊出,并有望使隐形斗篷等神奇技术在未来化为现实。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观察者和光波源之间存在着相对移动时,光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当物体光源和观察者距离不断靠近时,光频率增高颜色变蓝,反之则变红。而多普勒效应逆转则说明当光源和观察者距离不断靠近时,光频率不增高反而降低,光频率从蓝色波长减小至红色波长。比如,将一根棍子放在水里,人们可看到棍子发生弯曲,但如果把它放在一种拥有负折射率的物质中,这种弯曲方向则恰恰相反。

  这一效应最早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在1968年作出理论预言,但一直未得到实验证实。7年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现代光学重点实验室在庄松林院士领导参与下,向这一国际性难题发起了挑战。

   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特殊结构的人造微纳晶体“光子晶体”来实现负折射率,通过向“超棱镜”发射激光束,并改变激光在光子晶体中经过的路程,经过上百次实验,成功发现了多普勒效应逆转现象。

  据项目负责人陈家璧介绍,光子晶体棱镜的微米量级刻蚀(刻蚀指的是通过溶液、反应离子或其它机械方式来剥离、去除材料)深宽比达到了25∶1的国际先进水平。它意味着要使1亿根直径为头发丝1/35长度、50微米的粗细均匀硅介质圆柱整齐排列,刻划在硅片上。由于刻蚀是从上往下进行,当刻蚀到深度比直径大时,柱子直径就难以控制,从而得到的不再是圆柱而是椎体。实验最终得到一个由硅介质柱构成的顶角为60度的棱镜。激光从折射棱镜的底边垂直入射,然后从折射棱镜的斜边射出,入射光与出射光位于斜边法线的同侧,折射率是负值。

  庄松林院士介绍说:逆多普勒效应将推动如隐形斗篷等科幻技术未来的发展。所谓隐形,就是使光线如同流水一般绕过物体,物体后面的东西依然能够被人眼所见,这样物体仿佛就成为透明隐形的;隐形斗篷能够有效弯曲周围的光线,人穿上后就成功隐身。目前美国研究人员已经在微波波段证实了隐形斗篷技术的可能。而在光波波段发现逆多普勒效应,隐形斗篷技术化为现实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此外,这一成果还将在天文学、医学、微电子工业等方面得到应用。

  这一影响因子高达23的成果在《自然·光子学》杂志发表的重要科学意义部分在于“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很基本的概念”,部分在于“逆多普勒效应的发现为仍然存在争论的负折射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尖端装备集结!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举办

5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诸多雷达....

05-19

第20届光博会点亮“世界光谷”,参展人次6.9万,再创

光联万物、智引未来,5月17日,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以下简称光博会)圆满闭幕。....

05-19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版权所有@2025
010-84321456/1457
coema@coema.org.cn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中国电科十一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