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达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宣布正式启动。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超公司”)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同时,该项目的运作主体——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星光电”)也宣布正式成立。
TCL集团表示,此举标志着我国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迄今国内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落户深圳,这是我国在建立平板显示产业竞争力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额245亿元人民币,项目的建设单位为华星光电,该项目公司资本金100亿元人民币,由深超公司与TCL集团各投资50亿元人民币。
有关方面表示,本着开放性的原则,今后华星光电将会引进其他彩电厂商和液晶产业厂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努力从目前两家逐步引入其他厂商参与到项目之中,寻求更大范围内的技术和产销合作,共同促进我国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华星光电其主要产品为26英寸至32英寸、46英寸以及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设计产能为每月10万张,年产液晶电视模组约1400万块。
该项目选址在深圳市光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及辅助生产设施、动力设施、环保设施、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管理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相应的建(构)筑物。计划于2010年元月中旬动工,2011年年底试产。项目计划带动上下游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显示产业。
据介绍,华星光电在技术上将“坚持自主创新、以我为主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此前,深超公司已成功运作深超光电第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TFT-LCD)项目。而TCL集团则是依靠自主力量成功运营大尺寸TFT-LCD后段即模组生产线。
参与合作的有关方面表示,在当今高世代生产线技术中,建厂技术、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是三大主要部分,其中建厂技术已非常成熟,可通过工程设计院和施工单位解决;工艺技术的大部分已固化在工艺设备里,可由设备厂商提供保证;在产品技术上,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相信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
液晶面板显示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积极支持,深圳市在资本投入和产业政策优惠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11月初,韩国LGD与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签署了在广州开发区建设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协议。拥有TCL、创维、康佳等三大彩电厂商的深圳被认为倍感压力。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表示,这次深圳市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的启动,必将对巩固深圳作为国内外显示和IT产业基地的地位,推动我国电视机产业的战略转型,提升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该市产业高端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起到重要的战略意义。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从技术发展来看,华星光电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对于国内彩电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本土企业将产业链条向上延伸至核心部件领域,完成新型平板电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形成良好的上下游配套,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彩电企业的竞争实力。这不仅会加快中国彩电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步伐,而且更会促进企业自身的经营包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TCL去年LCD液晶电视销售420万台。李东生称,今年预计销售量将超过800万台,其中海外销售预计也将超过300万台,成为国内产销量最大的彩电厂商。
李东生说:“华星光电项目的启动实施,使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具备TFT-LCD彩电产业链全制程的企业,对于改变我国彩电企业“缺芯少屏”的现状,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增强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平面显示产业的话语权,提升整个中国彩电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据Display Search最新预测,2009年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达1.27亿台,较08年同比增长21%, 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2,36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19%,预计2012年全球销量将达到1.88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届时中国市场份额将达21%,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消费市场,市场需求量巨大。
目前,由于我国大陆地区液晶电视用大尺寸面板几乎完全需要进口,液晶电视出货比例仅占全球的4%。有分析称,该项目的建设有望打破TFT-LCD产业链上游资源被日韩和台湾地区少数企业控制的局面。
有业界人士认为,未来家用显示面板的主流尺寸应该是32~37′、40~47′以及52~55′,考虑到中国农村市场,中国的主流尺寸应该还包括26′,而第8.5代面板生产线项目的产品正好全部覆盖以上尺寸范围,且切割效率较高,生产柔性高。更高世代的面板技术,此前只有一家宣布过,但从原材料成本、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市场前景等多方面来考虑,并不会更合算,因此8.5代线是未来电视面板的主流生产线,也是适合中国市场的电视面板生产线。
TCL操盘
据李东生介绍,华星光电8.5代线的总投资将达到245亿元,其中220亿元为固定资产投资,其余25亿元为流动资金,在前期10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中,深超公司与TCL集团各出资50亿元,其中TCL集团承担的50亿元将主要来自A股定向增发。
据记者了解,此前已停牌10多天的TCL集团预计将于11月16日晚间公布其募资规模达到50亿元的A股定向增发方案。按照该方案,TCL集团将向不超过10名投资者来募集50亿元资金用于华星光电的8.5代线项目。
今年初,TCL集团完成了一次定向增发,但其募资规模与原计划相比大大缩水。不过,李东生对此次定向增发获批很有信心,“我们与很多机构接触过,认为这次增发可以获批,因为此前有其他同行更大规模的定向增发计划也在很短时间内获批”。李东生所指即为,国内另一家主要液晶面板厂商京东方投资合肥6代线时抛出的120亿元定向增发于今年6月15日顺利完成。
对于剩余的145亿元资金,李东生表示,“除深超和TCL集团依然会拿出部分自有资金,银团贷款是解决剩余资金的关键。”记者了解到,在深超公司和TCL集团的努力下,深圳市很多商业银行将组团向华星8.5代线提供超过50亿元的贷款。
此外,TCL集团还希望其他彩电厂商和液晶面板行业内上游企业能够参与进来。李东生表示,“TCL并不是要坚持对华星光电的控股,只要有其他企业参与进来,我们的控股比例是可以调整的,TCL要的只是对华星8.5代线的实际承担责任。”
“聚龙模式”修正
TCL集团和深超联合投资的8.5代生产线是今年以来中国大陆在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上的又一个大项目。此前,夏普、LG、三星等全球液晶面板巨头已先后确定在南京、广州和苏州等地上马高世代液晶项目,本土企业京东方继合肥6代线后,亦宣布在北京开建8代线。
很多外部条件的变化催生了华星光电。2007年,深超公司曾联合台湾地区的群创建设了一条5代线,在6代以上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上先后与夏普、LG、三星等有过接洽,但最终均未成行。
而作为拥有全国彩电产量40%的深圳来说,其高世代液晶面板投资领域的滞后已经开始影响到了彩电巨头整机厂的布局,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政策刺激下,深圳市最终选择了由整机厂商TCL集团自主创新模式主导的投资模式。
最初深圳市政府和深超公司是希望TCL集团与其他彩电厂商来共同投资建设华星光电8.5代线,即2006年曾出现的“聚龙光电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并没有得到其他彩电厂商的响应。有彩电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华星光电的运营、研发都是由TCL的人来操控,其他彩电企业要出钱却没有话语权,显然同行进入的可能性不大。”
对此,李东生告诉本报记者,“聚龙模式当初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乏一个真正的主导者,当时每家彩电企业只占10%的股权,很难成功,在吸取了当初的教训后,这次华星光电将企业的运营主导权交给了TCL,但是TCL集团并非必须要保持控股。” 李东生表示,“之前其他厂商还在对国内在建的多条高世代线进行评估,而华星光电能否成行还有疑问,所以很多厂商没有参与进来,但是现在华星光电8.5代线已经在进行前期的环评等准备工作,相信在明年1月开工前会有企业参与进来。”
技术从哪里来?
对于标榜自主创新的华星光电8.5代线来说,由于TCL集团和深超公司此前都没有运作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经历,其技术储备和运营管理如何解决?
对此,TCL集团副总裁、华星光电CEO贺成明表示,“由于全球目前已经拥有四条8.5代线,所以8.5代线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华星光电会借鉴其他四条线的经验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TCL集团此前已经拥有65名拥有液晶面板行业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高级研发团队,这些人员都来自日韩和台湾地区的企业,另外我们同时还将招聘100名本地工程师并进行系统培训。”
据悉,包括日立、LG显示、奇美等在内很多离任的高官已经加盟华星光电。按照李东生的介绍,到2010年中期,华星光电将拥有一支160多人的研发团队。而且,华星光电已经与日本的5大液晶面板制造设备商进行了接触并得到了对方的支持。
贺成明表示,“没有一家面板厂可以通吃产业链所有专利,华星除了与面板专利许可人谈判 ,通过购买等方式来获得部分专利授权外,还要通过研发来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并希望通过专利互换等来降低成本。” 另外,据贺透露,华星光电已经为专利授权拨备了部分资金。
李东生更称,“台湾地区的群创、奇美做液晶面板也只有5-12年的时间,但是已经拥有了很多专利技术,并且与三星、LGD等进行了交叉互换,相信华星光电在未来几年也可以做到拥有自己的专利。”
5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诸多雷达....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