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量子点的单光子发射:8K温度下脉冲激光激发InAs单量子点,采用HBT (Hanbury Brown-Twiss) 延时复合计数光谱测试系统观察到波长950纳米的单光子发射,发射速率大于10KHz。这是国内半导体量子点单光子发射器件研究的重要进展。
单光子源发射器件是实现量子密码通信至关重要的核心器件之一。由于目前缺乏理想的单光子发射器件,量子密钥通信的实验演示都采用激光衰减光源模拟单光子发射,衰减激光在实验上的困难不仅在于要搭建复杂光路系统,而且单光子 产生效率很低,不能消除多光子的存在,无法避免受到多光子攻击的可能性。由于存在光子数分离攻击,最大安全通信距离都受到极大限制。因而,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实验结果原则上都有安全漏洞。如何得到一种稳定的、高效的、可靠的单光子源已经成为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码实用化的一个瓶颈。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迫切需要研制出高性能的单光子发射器件。
半导体量子点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三维受限结构,体现类“原子”二能级体系特征,是制备单光子发射器件的理想选择之一。国际上欧、美、日等多个研究组近年来开展了自组织InAs量子点单光子发射器件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量子点单光子发射器件研究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主要难点在于:高质量单量子点生长,微腔量子点耦合结构制备,单光子HBT光谱检测技术等方面。
半导体超晶格实验室充分意识到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科学价值,从理论和实验上全方位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材料生长和光谱实验研究始于2002年。牛智川研究员率领MBE课题组的倪海桥、黄社松、龚政、熊永华等博士后和研究生开展了自组织量子点材料和器件的分子束外延生长研究,在2004年成功实现室温连续激射长波长量子点激光器基础上,2006年突破了低密度长波长InAs量子点的生长难题,量子点密度可以控制在106-108/cm2,利用他们在GaAs基量子阱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研究基础,设计生长出AlGaAs/GaAs分布布拉格反馈结构微腔与InAs量子点的耦合结构。孙宝权研究员率领光谱测试组的窦秀明等研究生开展了激光非线性晶体参数下转换产生的双光子纠缠态的关联性特性,纠缠光子杨氏干涉等的HBT测试实验研究,建立了低温微区和时间分辨光谱测试系统。在突破了量子点波长退火调整技术、金属掩膜开孔制备技术、微区光谱测试技术、以及HBT单光子识别测试技术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液氦温度下脉冲激光泵浦单量子点的单光子发射。
这一突破性进展是制备高性能微腔量子点耦合结构单光子发射器件迈出的关键一步。课题组已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重点基金、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中科院方向性项目的资助,并制定了与中国科技大学量子信息实验室的合作计划,将进一步开展提高单光子发射速率,提高工作温度,拓展发射波长,实现电泵浦单光子发射等研究工作,力争实现量子点单光子发射器件在量子密码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评选”由福布斯中国与卫斯登联合发起,旨在挖掘更多具有成长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优秀初创企业。本次评选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
04-23进入21世纪,光技术开始与量子、纳米、生物科技深度交织,催生出更具颠覆性的“3.0时代”。光经济至此完成了从辅助工具到独立经济形态的蝶变——它不再依附于其他产业,而是....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