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光电光电子行业网!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中美韩三国共同投资5亿美元修建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
发布时间:2007-10-07    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532 分享到:

   2006年12月,来自中美韩三国的六家电信公司在北京签订协议,共同投资 5亿美元修建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这是世界首条海底高速直达光纤电缆,其带宽达到5120G,比现有连接中美的海底光缆带宽提高约31倍。海缆不再绕道日本,
“包括越洋电话、上网等,目前国际通信 90%以上的业务量是由海底光缆承担的。海底光缆建成后,将为中美间网速提供更快速率,也为北京奥运会的高清电视直播、互联网视频浏览等宽带业务提供可靠保证。”网通工作人员介绍说。

   市海洋与渔业局近日发布通告,为确保跨太平洋中美直达光缆 (TPE)青岛段海底光缆铺设施工顺利进行,从 10月10日起至12月10日,在 47个点依次连线向两侧各 250米范围内禁止渔业活动。

    海底光缆青岛铺设工程由此展开,预计2008年三季度完工。

“包括越洋电话、上 网等,目前国际通信 90%以上的业务量是由海底光缆承担的。海底光缆建成后,将为中美间网速提供更快速率,也为北京奥运会的高清电视直播、互联网视频浏览等宽带业务提供可靠保证。”网通工作人员介绍说。

海底光缆技术的变迁

  世界上第一条海底光缆于1985年在加那利群岛(CanaryIslands)的两个岛屿之间建成,第一条跨洋海底光缆TAT-8于1988年在大西洋建成,同年,跨太平洋的海缆系统也建成。系统的工作波长为1310nm,采用常规G.652光纤,系统传输速率为280Mbit/s,中继距离约为70公里,终端设备为PDH设备。到1991年,光纤工作波长改用1550nm窗口,使用G.654损耗最小光纤,系统传输速率也上升至560Mbit/s。上述系统以采用电再生中继器和PDH终端设备为特点,我们称为第一代海底光缆系统;直至1994年,90年代中期出现第二代海底光缆系统,同步数字传输系统(SDH)引入海缆系统,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取代传统的电再生中继器;进入1997年,随着密集波分复用技术(WDM)的出现及应用,基于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海底光缆系统应运而生,我们称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为第三代海底光缆系统。

 自从1985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光缆问世以来,海底光缆的建设在全世界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海底光缆以其大容量、高可靠性、优异的传输质量等优势,在通信领域,尤其是国际通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海底光缆系统是应用于特殊的物理环境中的光通信系统,与陆地光缆系统相比相应的系统设计更加复杂,面临的技术难题更多。另外,由于海底光缆系统设计容量大、建设期长,其技术发展比同期陆地光缆系统相比一直保持领先。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威睛光学上榜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

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评选”由福布斯中国与卫斯登联合发起,旨在挖掘更多具有成长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优秀初创企业。本次评选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

04-23

光经济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

进入21世纪,光技术开始与量子、纳米、生物科技深度交织,催生出更具颠覆性的“3.0时代”。光经济至此完成了从辅助工具到独立经济形态的蝶变——它不再依附于其他产业,而是....

03-27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版权所有@2025
010-84321456/1457
coema@coema.org.cn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中国电科十一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