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光电光电子行业网!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世界最大红外天文望远镜(GTC)在大西洋投入使用
发布时间:2007-09-07    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1357 分享到:

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之一GTC天文望远镜13日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开始投入使用。天文学家们希望它能够帮助寻找跟地球相似的星球以及其他形式的生命。


综合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座缩写为GTC的大型天文望远镜耗资1.04亿欧元,坐落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帕尔马岛上,完全建成之后将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红外天文望远镜,能够观测最深层的时间和空间。虽然距离完全投入使用还有几个月的时间,3日晚上,西班牙王室继承人菲利普王子已用它来观测北极星。尽管南非和美国亚利桑那的天文望远镜号称拥有更大的镜面,西班牙的这个望远镜的机动性非常强大,可以观测到北半球的广阔天空。


GTC直径10.4米,德国肖特集团提供了42个微晶玻璃镜坯单元,其中主镜的36个镜坯单元目前已经安装完毕了18个,其余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安装。该望远镜拥有7个焦点台可供安装科研仪器。GTC的控制软件为量身定制的专用软件,控制了整个GTC以及相关的科研仪器。


有人会提出疑问,有了哈勃望远镜这样的太空望远镜的存在,为什么人类还需要GTC这样的地面设施。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梅西博士对此表示,很多在地面上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能在太空实现。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可以制造更加复杂的地面设施,也可以有很多科研人员参与进来。这在太空就比较难以实现。


所以有很多理由在地表建造大型天文望远镜,它们可以比任何太空望远镜都要大,并且造价要更便宜。

世界最大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开始投入使用(组图)

世界最大的红外天文望远镜

 

 

世界最大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开始投入使用(组图)

 

世界最大的红外天文望远镜观测设备等

 关于红外天文学

 红外天文学是利用电磁波的红外波段研究天体的一门学科。整个红外波段,包括波长0.7~1OOO微米(1毫米)的范围。通常分为两个区:0.7~25微米的近红外区和25~1OOO微米的远红外区;也有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区(0.7~3微米)、中红外区(3~30微米)和远红外区(30~1OOO微米)。温度4OOO度以下的天体,其主要辐射在红外区。

    红外探测是观测被宇宙尘埃掩蔽的天体的得力手段;红外波段有许多重要的分子谱线;许多河外天体在远红外区的辐射较强。红外天文学正在成为实测天文学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1800年,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耳在观测太阳时,用普通温度计首次发现红外辐射。1869年,罗斯用热电偶测量了月球的红外辐射。对行星和一些恒星进行红外测量,是美国天文学家柯布伦茨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行的。但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一个半世纪中,红外天文学进展缓慢,这主要因为当时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红外技术发展很快,各类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相继问世,气球、火箭以及人造卫星技术也为红外天文观测摆脱地球大气的限制提供了方便。这些都为现代红外天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诺伊吉保尔等人用简易的红外望远镜发现了著名的红外星,从此揭开了现代红外天文学的新篇章。

    在地面上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受地球大气的限制很大。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分子,吸收了红外波段大部分的天体辐射,只有几个透明的大气窗口可供地面观测使用。如要在这些窗口以外的波段进行天体红外观测,就必须到高空和大气外进行。地球大气不但吸收天体的红外辐射,而且由于它具有一定的温度(约300K),其自身的热辐射对探测工作、特别是对波长大于5微米的观测,会造成极强的背景噪声。为了摆脱大气的这种影响,必须到高空和大气以外去进行中、远红外探测。

    由于可能收集到的一般天体的红外辐射较弱,所以必须精选探测能力很高的红外探测器。用得较多的探测器是液氮致冷(77K)的硫化铅光电导器件,液氢致冷(从4K到小于1K)的锗掺镓测辐射计。从最早赫歇耳用简易温度计测量太阳的红外辐射到现在,红外探测器经历了很长的改善过程。

    典型的地面望远镜在10微米波长观测红外源时,探测器上接收到的源信号是百亿分之一瓦的量级,而探测器上得到的背景辐射却有千万分支一瓦。强的背景噪声淹没了微弱的源信号,所以红外天文探测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抑制背景噪声。红外探测器采取致冷措施就是为了减少元件自身的噪声。从事波长大于5微米的探测,望远镜系统中的一些其他部件(有时连整个望远镜)必须进行致冷。致冷技术在红外天文探测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红外天文望远镜中,为了从观测的源信号加背景的总和中减去背景,设置了调制机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仪器探测弱源的能力。

    首次红外巡天普查是美国用波长2.2微米的地面红外望远镜进行的.对-33’~80’的巡天探测结果,发现亮于40央的红外源约 5600个。虽然其中大多数可证认为光谱型在K5型以后的恒星,即大多数是晚型巨星,然而,约有50个红外源在0.8~2.2微米有约1000K的色温度,并且大多数不与光学天体对应。

    美国空军坎布里奇研究实验所1971年和1972年共7次用火箭在波长4微米、11微米和20微米进行巡天工作,探测范围约占79%的天空区域。在 4微米测到2507个红外源,在11微米测到1441个红外源,在20微米测到873个红外源。有的红外源在不同波段都测到了,所以探测到的红外源共约3200个。以后又进行了几次探测,测到一些新源。

    科学家们在小部分天区还做过更长波段的巡天工作。美国天文学家霍夫曼等人在1970~1971年用一个小气球上的望远镜,在波长100微米观测到了极限通量密度10000央的近百个红外源,这些源基本上沿着银道面分布。

    至今探测到的红外源包括太阳系天体、恒星、电离氢区、分子云、行星状星云、银核、星系、类星体等。在红外波段也对微波背景辐射进行过探测。此外,高分辨率红外光谱已在行星和某些恒星方面做出成果,近两年也在红外波段发现了新的星际分子谱线。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威睛光学上榜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

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评选”由福布斯中国与卫斯登联合发起,旨在挖掘更多具有成长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优秀初创企业。本次评选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

04-23

光经济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

进入21世纪,光技术开始与量子、纳米、生物科技深度交织,催生出更具颠覆性的“3.0时代”。光经济至此完成了从辅助工具到独立经济形态的蝶变——它不再依附于其他产业,而是....

03-27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版权所有@2025
010-84321456/1457
coema@coema.org.cn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中国电科十一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