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红外热成像可以获取地物的热辐射精细光谱信息,更有效地识别地物、分辨目标,在地质勘察领域发挥重大作用。12月9日,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红外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电科11所研制的多谱段长波红外探测器作为宽幅热红外成像仪载荷的核心红外器件随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1A)进入预定轨道,将实现每天3次大气环境、红外全球覆盖,通过卫星的应急观测能力,实现对全球热点区域的快速高光谱重访观测,以高新红外技术,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2022年12月9日02时31分,长征二号丁遥四十五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高分5号01A)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空间段建设任务圆满收官。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将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大气成分探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火箭发射瞬间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搭载的宽幅热红外成像仪载荷的核心红外器件是由中国电科11所自主研制的一款多谱段长波红外探测器,探测器具有以下特点:
4个长波红外谱段。8um-12.5um的长红外波段细分为4个波段,通过分裂窗的反演算法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定量温度反演。
优于50mk的温度分辨率。在波长12.5um的红外探测器中,温度分辨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直观、清晰地迅速捕捉地表广域范围内的昼夜热红外图像。
优于10%的响应非均匀性。拍摄的每一幅图像是通过扫描机构将不同区域的图像扫描拼接而成,卓越的非均匀性为百米量级数据提供了保障。
该探测器的成功入轨,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领域再添红外“新丁”,将为热红外定量遥感提供百米量级数据,提升红外数据应用效能。
▲11所自主研制的多谱段长波红外探测器组件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高分5号系列的最后一颗卫星。2012年起,11所开始高分5号卫星用红外组件研制工作,并经过6年努力,红外组件于2018年随高分5号01星成功发射;2021年新研制组件再次随高分5号02星入轨。2022年12月9日,我们又一次见证了载有11所探测器组件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成功入轨,它既是高分5号系列的最后一颗,也是高分工程的收官星。
高分5号系列卫星发展的十年,也是11所宇航用红外组件研制水平快速发展的十年。未来,11所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深一度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创造多个国际国内第一
此次发射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高分专项天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光谱遥感数据的自给率,主要应用于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监管、大气成分监测、自然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研究等。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发射成功后,将具备国际综合性能第一的大幅宽中高空间分辨率长波红外探测能力、国内成像光谱分辨率第一的可见短波宽谱宽幅高光谱成像能力、国内空间分辨率第一的污染气体高光谱探测能力,还将在轨实现国内第一次卫星三轴机动对月亮定标。
国际综合性能第一的大幅宽中高空间分辨率长波红外探测能力。卫星搭载的宽幅热红外成像仪观测幅宽达1500km,与美国同样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相比,观测幅宽提高7倍,热红外观测通道数提高1倍,可反演全球高精度地表温度信息。
国内成像光谱分辨率第一的可见短波宽谱宽幅高光谱成像能力。卫星搭载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最高光谱分辨率达到2.5nm,可获取更精细的光谱数据,大幅提高我国对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监测、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等能力。
国内空间分辨率第一的污染气体高光谱探测能力。卫星搭载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空间分辨率达24×13km,光谱分辨率达0.3~0.6nm,可实现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观测。
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的定标精度,卫星将在轨实现国内第一次卫星三轴机动对月亮定标。
该星将与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组网,实现每天3次大气环境探测全球覆盖、1次红外遥感全球覆盖,3天对中国及近海地区高光谱、全谱段重访观测,可快速满足行业热点需求。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应用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大气成分探测等方面,大幅提升全球大气污染物监测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对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点源和水体污染排放点源的区域宏观监管能力,有力支撑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美丽中国建设”等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