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英国DSEI-2021国际防务展上,德国Diehl系统公司推出了一款采用隐身设计的空空导弹概念。这款空空导弹为矩形弹体,应用了超长边条和翼身融合技术,体现出未来空空导弹向隐身化发展的走向。
今年9月,在美空军协会年度会议上,一款被称为远程空空导弹(LRAAM)的武器概念亮相。这款导弹以其独特的前后两段式结构布局,引发外界对其射程的猜测。
在此前后,俄罗斯展示了挂载在苏-35战机上的新型R-37M高超声速空对空导弹。作为射程达400千米的R-37导弹的改进型,R-37M的射程更远,且呈现出载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为何一再推出新的空空导弹概念?空空导弹在空战中的定位及发展状况如何?请看专家解读。
历经70余年快速发展,空空导弹成为现代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主战武器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是二战末期德国研制的X-4空空导弹。该导弹由飞机发射,采用的是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些技术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未能用于实战。
二战后,空空导弹迅速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军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这一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典型产品包括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千米~3千米。该代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美国的“麻雀”-1,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很小。所以,第一代空空导弹只能作为机炮的辅助武器来使用。
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50、苏联的R-60T等,于20世纪60年代装备军队,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灵敏度,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减重的同时提高了导弹可靠性和寿命,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A、英国的“火光”等,采用转动翼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仍只能在后半球攻击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