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技术概述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简称 OCT)是由麻省理工Huang等人在 1991 年首次提出[1],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在这近三十年期间,经历了很多变化与创新,也得到了众多的应用。第一代OCT被称为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TDOCT),后来有人将阵列探测器应用到OCT上形成了第二代OCT,即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SDOCT),成像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到近几年,随着扫频光源的出现,又出现了扫频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SSOCT)。谱域OCT和扫频OCT又被合称为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FDOCT)。OCT成像系统利用宽带光源的低相干干涉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层析成像,典型的OCT成像系统如下图所示。
Fig1: 典型的OCT系统设计
由于对OCT的研究越来越多,OCT的应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广,医学领域有:眼科、皮肤科、牙科、内窥等,非医学领域有:探测珠宝真伪、工业无损检测、指纹信息获取、物证检测等[2]。因眼睛生物结构对光的透明性,OCT技术在眼科成像,特别是眼底病诊断领域已作为事实上的金标准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青光眼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OCT技术与其他常用医学成像技术的对比:
(1)CT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几何处理后重建的三维放射线医学影像技术。其利用单一轴面的X射线旋转照射人体部位进行扫描。其通常对人体密度较大的部位(骨骼等)成像有效,对软组织如血管肠胃等则需要借助显影剂。
(2)超声波成像:利用超声波对人体器官进行穿透扫描,通过反射信号的接收、处理,获取人体器官的声学特性信息,将信号转变为图像信息。
(3)MRI技术: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信号,根据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中衰减程度不同,然后用探测器进行检测,在计算机中处理转化为图像。
OCT技术利用生物结构的透光性,利用光电探测器探测生物组织的反射、散射等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计算机重构出生物组织图像结构。整个成像过程是无损伤、非侵入的,且相较于以上成像技术价格低、成像速度快。
从事OCT研究相关实验室或公司:
国内实验室(包括但不限于):硬件: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王向朝,南京理工大学-高万荣、浙江大学-丁志华、天津大学-郁道银等,图像处理:苏州大学-陈新建等
公司(包括但不限于):美国索雷博,德国卡尔蔡司、海德堡,日本尼德克,国内莫廷、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