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之后是夏天,中国有14亿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就是企业家的经济。”疫情期间,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每日一篇“战疫日记”向外传递武汉抗击疫情的声音。近日,他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距上海、重庆均有1000‒1200公里水道航程,是长江经济带的“腰眼”,被称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
2019年前三季度,武汉以11528.4亿元的GDP总量提前跻身“万亿俱乐部”名单,城市实力提升的背后,是产业的支撑。
武汉市东南部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别称“中国 ∙ 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汇聚了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
光谷也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在春节期间基本没有安排生产的惯例,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
春节期间,即使处在疫区,光谷的一些产业园区,依旧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存储芯片、显示面板等均实现了“封城不封产”。
这也缘于一些产品的特殊性。2月24日,一位面板行业工程师告诉我们,“芯片和面板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在很小的空间内堆积了大量的电路,电路是一层层的立体设计,这就需要制造过程中每一层都可以精准地对到上一层。如果把产线停下来,会导致机台精度、寿命受损,生产到一半的产品成为废品。”
但并不意味着光谷这里平静,一场与疫情的抗争在悄然展开。
随着疫情防控升级,放假员工无法赶回轮换,在岗员工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压力,频频向外发出“减产休息”的呼声。
中小企业主最为焦虑,每日承受着项目延期、客源流失以及资金短缺的压力,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企业每天昂首期盼着一纸复工通知。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2月2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省内各类企业先按不早于3月10日24时前复工”。
“对于光谷大部分企业来说,一季度产能会受到影响,全年销售预计将低于去年同期,政府部门也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帮助企业来缓解压力。”2月23日,叶青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
开工难,不开工也难。疫情下,不论光谷的企业哪种选择,都难。
不能暂停的生产
“由于行业特殊,员工需要在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所以相当于是所有员工在同一个密闭的中央空调系统里。”2月16日,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工厂(下简称“武汉华星”)的工程师吴轶(化名)告诉我们。
武汉是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柔性显示和新一代大尺寸高端显示面板基地,京东方A(000725.SZ)、华星光电、深天马A(000050.SZ)3家企业在此布局了5条生产线,其中,华星光电、深天马A均选址在光谷。
即使工厂坐落于疫情起源地武汉,厂区近3000人中已经出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依然不能放慢生产的脚步,生产线在春节期间一直接近满产状态。
吴轶告诉我们,由于员工只有平日一半在岗,工作强度接近平时的两倍,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长10-12小时。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累是一方面,他最大的担忧,还是来自于病毒感染的风险。
武汉华星光电员工王欣(化名),提供给我们的一份内部通报文件显示,截至2月15日20点,武汉华星累计发现发热、咳嗽等异常情况共263人,其中经医院诊断排除218人,厂区宿舍自行隔离45人,其中密切或间接接触发热人员隔离25人,1例确诊病例。
2月20日,TCL华星相关负责人回复我们:“确诊病例系该员工休假外出期间感染,第2天发现当日就医隔离,曾与其接触的20人也即时隔离观察。”
2月21日,该负责人表示,该确诊病例已从方舱医院出院。
针对密闭厂房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TCL华星在书面回复中表示,洁净室内风机过滤单元隔离效率大于99.97%,进出入洁净室管理程序严格,需两次洗手后戴手套、多次风淋,洁净室避免了飞沫传播,无法揉眼,无法吃东西,可避免病毒传播。
但员工仍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