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 LCM的几大产地和供应商。
TFT LCM提供商,主要有四大产地:
1、日本:包括SHARP,PANASONIC,HITACH等。日本是液晶面板技术和产业的发源地,其中SHARP是鼻祖。而面板主要制作材料的玻璃基板的三大供应商有两大处在日本。所以在TFT LCM这个行业,日本人才是真正的掌舵者,无论他们的技术、产品品质还是获利的情况都是最高,最好的。
SHARP:
一条6代线
一条8代线,06年10月量产,产能3万片。经济切割50或更大,2160*2400
一条10代线,已于2007年11月开始动工。玻璃基板尺寸为2850mm×3050mm,主要生产40英寸级、50英寸级、60英寸级液晶电视。计划于2010年3月底之前正式投产,初期产能为3.6万片/月玻璃基板,可生产40英寸级电视54万。2011年实现全部规划产能,可达7.2万片/月,可生产108万台40英寸级电视。
PANASONIC:
一条3代线
一条6代线。与东芝(Toshiba)、Hitachi Displays(由日立制作所转投资)共同投资IPS-Alpha,于茂原设置旗下唯一一条六代线,2006年开端运转。2008年松下开端增加IPS-Alpha的持股,预计将持有IPS-Alpha超过50%的股权,原先合资的东芝则几乎出脱手中所有股份,Hitachi Displays的持股则降至50%以下,未来IPS-Alpha将成松下电器旗下的子公司,全力供应Panasonic VIERA LCD TV之用。此外松下也有意以IPS-Alpha的LCD流水线为跳板,着手进行低分子大型OLED面板技术的开发。
一条8代线,08年8月开始规划,预计2010年1月量产,产能初期7万片,主要32,2200*2500。
2、韩国:主要包括SAMSUNG、LPL。韩国的TFT LCM技术应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他们在行业的定位是仅次于日本但是发展很快,在二十一世纪开始反超日本。目前两大面板厂所拥有产能分列全球第一、第二位。尤其是在大尺寸面板销售更是名列前茅。韩国在液晶面板行业的角色仅次于日本。
SAMSUNG:
7代线,两条,一条独资,一条与新力合资,06年1月量产,两条产能满载可从去年的11.5万片扩展到今年底的13万片。经济切割40,46,1870*2200
8代线,2条,一条07年Q3量产,产能从去年的5万片可扩展到今年底的7-8万片的规模。第2条计划在08年Q3量产,产能从最初的2-2.5万片,可以扩展到09年Q1的5万片。2200*2500,经济切割50以上
LPL:
一条6代线,产能可从去年的18万片扩展到今年的21万片。
一条7.5代线,06年1月量产,产能9万片。经济切割42、47,1950*2250
一条8代线,预计09年Q1量产,初期产能规划5万片。
3、台湾:包括AU、CMO、HANNSTAR、CPT、INNOLUX、PVI 、WINTEK(胜华)、GIANTPLUS(凌巨)等。台湾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自日本引进技术的。台湾液晶屏在消费品应用的普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陆市场。台湾厂商将TFT LCM的价格迅速拉低并把产能和销量迅速提升。但是,液晶屏的技术和产品品质,始终是处于中下水平。
AU:主要为TV屏。
一条3.5代线
一条4代线
两条5代线,产能5万片最初
一条6代线,产能从去年9万片可扩展到年底的12万片。
一条7.5代线,06年Q4量产,从去年的6万片可扩展到年底的7.5万片。经济切割42、47,1950*2250
第2条7.5代线与8代线,08年底装机,最快09年Q3量产,产能规划分别为6万与4万片。
CMO:
一条3.5代线,计划产能5.5万,620*750
一条4代线,计划产能8.8万片,680*880。
两条5代线,一条计划产能14.5万,另一条18万,07年12月量产,1100*1300,
一条5.5代线,计划产能18万,07年12月量产,1300*1500
一条6代线,今年3月量产,产能从8000片可扩展到年底的5万片,最终可扩展到9万片,1500*1850。
一条7.5代线,07年上半年量产,产能5万片。经济切割42、47,1950*2250
一条8代线,08年底装机,最快09年Q3量产,规划产能3万片初期。
HANNSTAR:
一条5代线,1200*1300,经济切割19、22,23,26,产能12万片
两条3代线,卖给WINTEK
一条7.5代线,规划中,计划产能3万片。经济切割42、47,1950*2250
CPT:
一条3代线,卖给凌巨,产能3.6万
一条4代线,产能6.6万片
一条4.5代线,产能7.5万片
一条6代线
INNOLUX:
一条4.5代线,主要做手机屏,4.5万片/月
一条5代线,主要做MONITOR和中小尺寸,8.2万片/月
第2条5代线计划今年Q4量产,产能预计从最初的6万片可扩展到12万片。与深超合作,主要显示器。
一条6代线,规划中,年Q2量产,生产32“TV和MONITOR,产能从9万调整为6万
PVI:
一条2.5代线。
08年购买BOE Hydis 2条3代线和一条3.5代线,兼顾TFT LCD及电子纸事业,09年下半年量产。
GIANTPLUS:手机屏老大。
97年购得TFT三代厂,主要是做小尺寸如手机MODULE
08年购买CPT 一条三代线,产能3万片,满载4万片,550*670。
WINTEK:
07年下半年购买HANNSTAR 2条3代线。
4、中国大陆:包括BOE、SVA、IVO(龙腾光电)、TIANMA。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技术主要是本世纪初从日本、韩国和台湾三地引进的。主要产品定位于液晶行业的中下层,目前有三座5代线以及一座4.5代线,后续会发展6代线。中国大陆由于起步晚,技术、人才和资金各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只能做那些利润远低于大尺寸的中小尺寸面板。
SVA:
一条5代线,产能最初9万片
一条6代线在规划中
一条7/7.5代线规划中
BOE:[JF:Page]
一条5代线,产能最初6万片
一条6代线,在规划中
IVO:
一条5代线,产能最初3万片
一条6代线,在规划中
TIANMA:
一条4.5代线
TFT-LCM的几大应用领域及市场分配情况。
据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称,友达光电在2008年1月继续保持了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第一大供应商的地位,占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的23.1%,连续第八个月保持了排名第一的位置。LG飞利浦LCD(现在改名为LG显示公司)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8.8%。三星电子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8.6%。奇美电子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17.7%。夏普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3.4%。
DisplaySearch称,2008年1月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844万块,比2007年12月减少了3%。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季节性因素。不过,今年1月份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比2007年1月增长了74%。
在显示器面板市场,三星电子今年1月份继续是排名第一位的供应商,占市场份额的17%。友达光电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5.7%。LG飞利浦LCD的市场份额为15.5%。奇美电子的市场排名从去年12月的第二名下降到了第四名,市场份额为14.2%。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排名第五和第六位,市场份额分别是9.4%和9.3%。
在笔记本电脑面板市场,三星电子1月份的出货量排名第一位,市场份额为30.3%。LG飞利浦LCD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9.1%。友达光电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22.9%。三大厂商1月份的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2%以上。
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不断被强化,除本土电视厂商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电子厂商将其TFT-LCM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来生产,使得中国TFT-LCM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特别是09年以来,海信、创维、TCL、康佳、长虹等国内彩电厂商纷纷进入液晶模组领域,打造自己的液晶模组生产线,不仅可以捆绑上游厂商,获得稳定的面板供应,还可以降低成本,降低液晶电视价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设模组厂,使得中国大陆液晶模组的产能每年以几何级数在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液晶模组方面已经实现量产或今年将实现量产的企业有LG-飞利浦广州工厂、三星苏州工厂、奇美宁波和南海工厂、友达厦门工厂、海信青岛工厂等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产能上,还是在市场上,中国大陆液晶面板模组生产企业的话语权都越来越强。
根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组产能由中国大陆提供,而其中华南地区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日韩台推动TFT-LCM产业起步
中国的TFT-LCD产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业),TFT-LCM制造也就相对落后于日、韩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为TFT-LCM同时也是终端整机的上游组件,其中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手机等产品对TFT-LCM的需求更是旺盛,从优化物流、降低生产成本、贴近客户及贴近市场的角度考虑,供应商倾向于将工厂建在终端生产厂商附近;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已逐渐成为各类电子产品的制造和消费大国,同时中国还具有丰富劳动力供给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吸引国际面板大厂进入大陆布局TFT-LCM产线。目前这些外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发展TFT-LCM产业的排头兵。
其中日系厂商最早启动TFT-LCD产业化进程,也最早在中国大陆进行TFT-LCM布局。在大尺寸TFT-LCD制造领域,日系厂商除夏普外已基本让位于韩国和台湾企业,不过日资企业仍占据中小尺寸TFT-LCM产业的领先位置。夏普在无锡、日立在苏州、爱普生在苏州和深圳都有生产手机或车载显示屏的中小尺寸TFT-LCM基地。
与此同时,三星、LG等韩系厂商TFT-LCD产业成长迅速,终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在中国也不断扩大,也增加了其在中国扩大TFT-LCM规模的积极性。
以三星为例,早在2002年9月,三星就投资3.75亿美元在苏州设有一座液晶显示模组厂,主要用于笔记本和电脑产品。2006年底,三星电子又宣布通过增资,扩建增设生产大尺寸电视TFT-LCD模组为主的第二工厂。2008年4月三星与TCL合作在广东惠州建立产能超过800万片的液晶摸组工厂项目。2009年5月,三星宣布在深圳建设其全球第五个模组厂,跟着2010年10月,三星又宣布在华南投资5亿美元筹划建设全新液晶模组厂。
LG在中国的扩张步伐也丝毫不慢,其子公司LG显示科技除在韩国的坡州(Paju)、龟尾(Gumi)设有模组厂外,在中国的南京也设立有液晶模组厂。
该工厂于2003年5月正式投产,以生产笔记本电脑以及显示器为主。2008年,LG又高调宣布与创维合资在广州建设液晶模组厂。该厂将以生产电视用模组为主。此外,在2008年9月LG显示科技还宣布,将与台厂瑞轩在大陆成立一座合资厂??苏州乐轩科技,该厂也主要生产液晶模组和液晶电视,预计该厂产品未来将供应与瑞轩合作的北美电视业者Vizio、以及LG显示的母公司LG电子。
至于友达、奇美、华映、彩晶、统宝、胜华、元太和群创等一系列台资厂商由于在液晶面板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也倾向于将部分后段模组生产搬到大陆来完成。比如友达除了在台湾的中科与龙潭拥有LCM工厂外,在江苏的苏州、福建的厦门均建有基地投入模组组装。苏州厂以显示器用和笔记本用模组为主,而厦门厂则以电视用模组为主。友达厦门厂大尺寸LCM月产可达50万片的规模,中小尺寸月产可达500万片。
奇美电子在大陆目前有两座LCM厂,分别位于浙江宁波和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其中宁波厂以显示器模组为主,单月产能达400万片。而南海厂为新建厂,2007年10月才投产,以液晶电视LCM生产为主。目前月产能可达100万片的规模。此外,奇美还与冠捷、唯冠携手,前进湖北武汉与四川,设立TFT-LCM与液晶电视组装厂,深耕中国内陆市场。
华映在大陆的吴江、福州、福清、深圳均设有LCM厂区。目前吴江厂是华映在大陆最大的LCM生产基地,单月产能130万片,液晶电视模组与液晶显示器模组均有生产;福州厂则专注于液晶显示器模组生产,单月产能达70万片;福清厂与冠捷合作,目前以PC用液晶模组生产为主,单月产能80万片,深圳厂于目前主要以液晶电视模组生产为主。
瀚宇彩晶目前在大陆的模组厂在南京与武汉,南京厂区目前每月已有超过100万片以上的产能,武汉厂则大于30万片。
国内电视品牌厂商抢进液晶模组领域。
近年来,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发展迅猛,可中国电视厂商大都是从原先CRT电视制造厂转型过来,没有面板与模组资源,开始只能进口TFT-LCM进行后段组装。由于完全依赖进口,在议价和供应方面都较为被动,从而遭遇到诸如“技术危机”、“资源危机”、“利润危机”等问题。
为此,海信、创维、TCL、康佳、长虹等国内彩电厂商纷纷进入液晶模组领域,打造自己的液晶模组生产线,有效降低液晶电视整机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