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拟定增募资20亿 打造光学膜产业集群
康得新定向增发方案出炉,公司拟募资20亿元,用于打造光学膜产业集群。公告显示,公司将以不低于25.39元/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合计不超过7877.12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亿元,将全部投入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公司。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29.80亿元,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其中,其余部分将由康得新自筹。公司将与全资子公司北京康得新光电共同出资设立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实施本次光学膜产业集群项目的主体。
募投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为,投资建设年产2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并配套生产5万吨光学膜基材PET,1万吨保护膜和0.61万吨UV固化黏合剂,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完整的光学薄膜产业集群。
据悉,该项目建设周期为18个月,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49年。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49.21亿元,年税后利润12.79亿。根据半年报,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为5918万。
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在原有预涂膜为主营的业务框架之下,新增背光膜组用光学膜、硬化膜、反光膜、3D膜、LED匀光膜等光学膜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家电、电力和新能源等领域。
康得新认为,随着国内液晶面板产能的较快增长以及受液晶面板价格走低造成的国际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将带动国内光学膜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光学膜国产化创造了基础,为国内众多参与背光模组用膜生产的企业带来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张家港贴近项目的上下游客户,地缘优势对今后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十分有利;光学膜产业集群项目则符合公司未来整体战略发展方向。
实际上,在本次募投项目实施之前,公司已经开始为光学膜项目提前做准备。今年年初康得新便在张家港现有厂房中筹建光学膜示范线,9月2日,示范线投入试生产。目前,该生产线LCD背光模组件用膜中的增亮膜产品样品已通过重要客户京东方的产品认证。(.
航天科技集团入主乐凯胶片 或锁定光学薄膜业务
停牌1天后,乐凯胶片(600135)如市场所期待的抛出了控股股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重组的消息,重组后乐凯胶片或将被定位为航天科技集团的光学薄膜业务平台。
战略合作先行
9月7日,公司接到控股股东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转来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9月5日《关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重组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乐凯集团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实际上,对于航天科技集团重组乐凯胶片的传闻早已有之。今年1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大力发展国家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我国航天军工基础材料领域建设,并称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消息一出,立刻被市场理解为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重组乐凯胶片的前站。在此之后,乐凯胶片股价一路高歌猛进,从1月底的10.92元/股连续上涨至3月初的17.99元/股,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涨幅超过6成。在次期间,公募明星王亚伟与牛散的操作逆向而行,坚守近4年后大幅减持。中报显示,牛散唐建纯、楼慕涵、唐美秀、徐文分别持有乐凯胶片478万股、359万股、278万股和254万股,分列公司第2、第6、第8和第9大股东,其中三人在二季度时还对乐凯胶片进行了增持。
定位光学薄膜平台
航天科技集团入主后将如何定位乐凯胶片恐怕是投资者更为关心的问题。
在新材料领域,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实业平台为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今年7月11日,航天控股通过产权交易公开投标和协议转售等方式,收购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55%的股份。双方将以聚酰亚胺材料为切入点,全力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这笔收购被视为航天科技集团向规模化发展新材料产业目标的实现迈出的第一步。
据了解,航天科技集团将把以聚酰亚胺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列为航天控股的下一个战略发展重点,并将整合集团优势资源,全力将其打造成"十二五"期间新材料领域的行业龙头。而航天控股的规划则是,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5亿元发展聚酰亚胺薄膜项目,拓展新材料业务。聚酰亚胺薄膜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液晶显示、膜分离技术等领域。
早在2010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曾参观乐凯集团。双方交流的重点正是光学薄膜的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乐凯集团也曾表达了立志要打造平板显示器(FPD)用光学级聚酯薄膜及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
南洋科技拟募资7.2亿元进军光学膜市场
南洋科技(002389)披露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将以每股22.77元价格发行不超过3200万股,募集资金7.2亿元,投向"年产2万吨光学级聚酯薄膜项目"和"年产5000吨电容器用聚酯薄膜项目"。
南洋科技是目前国内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主要供应商,而公司计划投建的光学膜在薄膜技术、生产设备等方面与公司此前的产品有一定的相通性。
东北证券研究员潘喜峰认为,公司项目拟生产75μm-350μm中厚型光学级特种聚酯薄膜,主要用于高端液晶显示器材中的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抗静电保护膜、触摸屏中的保护膜,以及软性显示器用膜等场合。目前国内光学膜的产能较小,基本依赖进口,项目的前景看好。
此外,为了获得技术积累,南洋科技与两名韩国人共同发起成立合资公司--浙江信洋广电材料有限公司。分析称,南洋科技可能更多地看重了韩国方面在光学膜、偏光片的技术积累和销售经验。根据公司公告,该合资公司拟建设年产630万平方米光学薄膜精密涂布项目,建设期12个月,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28亿元,净利润2500万元。
西部"膜王"东材科技锋芒渐露
半年报业绩暴增、华夏基金买入、股价稳步上涨等信号,令位于四川绵阳的东材科技(601208)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翻阅东材科技的历史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代公司从绝缘材料起家,80年代进入绝缘膜行业,随着技术进步,近些年逐渐进入太阳能背板膜领域,不经意间,公司已经成长为膜行业翘楚,当之无愧拥有西部"膜王"的称号。
财报靓丽 机构扎堆
受下游需求增长和产品价格提高等因素影响,东材科技交出了一份靓丽的半年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增长。机构投资者似乎先知先觉,已经扎堆进驻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
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绝缘材料供应商,东材科技主要产品包括电工聚酯薄膜、电工聚丙烯薄膜、电工柔软复合制品、电工绝缘油漆及树脂、电工层(模)压制品、无卤阻燃片材、电工塑料等七类,应用于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牵引机车、电机、电器、电子、家电、通讯、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多个行业。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6897.82万元,同比增长46.28%;实现营业利润14831.7万元,同比增长126.1%;实现净利润13363.23万元,同比增长90.9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55元。上半年,公司共销售绝缘材料23378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47%;主要产品产销量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电工聚酯薄膜、电工柔软复合制品、电工层(模)压制品、绝缘油漆及树脂销量分别增长10.23%、33.81%、27.83%和48.84%。
由于产品价格提升,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幅高于销量的增幅。公司对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成本的控制,也使得产品毛利率得以大幅提升。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3.34%,较上年同期提升6.85个百分点。三项费用合计较上年同期增长23.1%,远低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水平。
公司有关人士称,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需求增长和成本上升,未来价格可能出现波动,但是由于供给偏紧、产品的品质较高,公司能够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JF:Page]
半年报显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部为机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华夏基金、银华基金等,机构合计持有2110.833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6.85%;其中,华夏基金的持股比例为2.54%。公司目前实际流通的股份为6400万股,机构持股比例将近33%。
分析人士认为,机构如此看好东材科技的原因,除了短期的业绩表现,还有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在电网建设、电气化铁路建设、节能照明、混合动力汽车等方面的投入加大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升级,绝缘材料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快速增长。
聚酯薄膜 异军突起
在公司的各项业务中,最受市场关注的非聚酯薄膜莫属。
据测算,公司上半年电工聚酯薄膜产品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71.3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44.56%增长至52.03%,毛利收入的占比更是从42.31%增长至63.17%。聚酯薄膜业务的营业利润率超过40%,比上年同期增加15.32个百分点。
聚酯薄膜又称PET薄膜,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经过拉伸、定型工艺生产的一种性能优良的薄膜。电工聚酯薄膜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材料复合使用。电工聚酯薄膜作为聚酯薄膜细分市场中的高端产品,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耐化学性和尺寸稳定性,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近年来,电工聚酯薄膜的用途不断扩展,已广泛应用于电气绝缘、电路印刷、太阳能光伏行业和感光材料等民用以及尖端、高新技术领域,产量逐年增长。全球电工聚酯薄膜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的电工聚酯薄膜产业规模也迅速扩大。2009年,全球电工聚酯薄膜销售量为25万吨,其中我国电工聚酯薄膜销售量达到10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聚酯薄膜生产企业有40家,已形成的总产能约为102.5万吨。其中,包装材料用聚酯薄膜的产能约为75万吨,约占总产能的73.2%;用于其他工业领域的聚酯薄膜(主要为电工聚酯薄膜)产能约为10万吨,约占总产能的9.8%。包装材料用聚酯薄膜产能比例明显偏高,其他工业领域用聚酯薄膜产能比例则偏低,需从国外进口以弥补国内的需求。
东材科技招股书显示,东材科技2009年在国内电工聚酯薄膜市场的占有率为17.8%,位居第二位。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18%,位居第一位。与2007年和2008年的情况相比,东材科技的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
对于这种看起来不利的局面,分析人士称,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并不是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市场总规模增长迅速,而公司产能增长缓慢。实际上,公司的聚酯薄膜生产装置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未来随着募投项目投产,公司将切分更多的市场蛋糕。
据了解,公司电工聚酯薄膜产能总计2.4万吨,其中1.6万吨为自有产能,其余产能为委托加工生产。募投项目中的聚酯薄膜技改项目预计2013年6月发挥效益,届时公司聚酯薄膜的总产能将增加1.5万吨
今年以来,康得新(002450)、南洋科技(002389)等多家公司纷纷斥资进入光学级聚酯薄膜行业。业内人士介绍,光学膜产品附加值高、下游领域需求量大,是吸引多家上市公司进入的主要原因。
奥维咨询公司副总经理文建平指出,包括光学膜在内的高端聚酯类薄膜,是制造聚酯薄膜电容器和液晶显示器的关键上游原材料,电子材料级别、光学薄膜级别的特种聚酯薄膜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内目前主要从日本进口,未来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下游应用广泛
业内介绍,近年来全球聚酯薄膜行业高速成长,产能规模快速扩大,而国内聚酯薄膜行业一直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现有生产线多数所产薄膜为单层结构或简用性能,只适合一般用途,高附加值产品和特殊用途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中国塑料协会发布的《中国聚酯薄膜行业三年发展振兴规划(2009年-2011年)》就明确提出,将配套应用在液晶显示器材行业的光学聚酯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聚酯薄膜、电子材料用聚酯薄膜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
聚酯薄膜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电子绝缘、护卡材料、影像胶片、热烫印箔等众多领域。其中,应用于包装材料的普通聚酯薄膜厚度一般在8μm-75μm(微米,1μm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应用于其他工业领域的中厚型特种聚酯薄膜厚度一般在75μm以上。
光学级聚酯薄膜具有低雾度和高透光率、表面光洁度高、厚度公差小等出色的光学性能,主要用于高端液晶显示器材中的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抗静电保护膜、触摸屏中的保护膜以及软性显示器用膜等领域。而且,光学级聚酯薄膜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例如应用于汽车领域的防紫外线隔热贴膜等。
此外,近年来应用于电子信息产品的电子电路向集成化和平面化方向发展成为总体趋势,这对电子元器件的片式化、小型化、高精度、一致性、可靠性和适应表面组装多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光学级聚酯薄膜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的兴起,对于上游关键材料如光学膜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方正证券预计,光学膜在液晶面板中应用量较大,约占到液晶面板成本的10%左右,以一条8代线总投资200亿元计算,其光学膜的需求就达到20亿元。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介绍,液晶面板上游原材料中,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驱动IC和背光模组是6大主要原材料,光学膜在背光模组、偏光片、液晶材料等都有使用。许多上游材料此前都只能从海外采购,最近几年京东方一直在力推产业链国产化,在同等品质下,会更加扶持国内上游供应商。
奥维咨询副总经理文建平认为,国内包括液晶电视在内的电子产品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目前国内的光学膜产能极小,光学膜项目以对下游液晶显示器材行业的国产化水平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光学膜市场的巨大前景,已经吸引了多家上市公司进入。
南洋科技日前披露的非公开发行预案称,公司计划以每股22.77元价格发行不超过3200万股,募集资金7.2亿元,投向"年产2万吨光学级聚酯薄膜项目"和"年产5000吨电容器用聚酯薄膜项目"。
7月12日,康得新出资2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光学膜领域。券商分析师预计,随着液晶面板产能向国内转移,康得新在光学膜市场上大有可为。目前国内光学膜厂商主要有乐凯等公司,但是都没有进入主流供应商行列,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外资企业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