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创始人、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因病于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点击参加:我为王老写挽联-沉痛哀悼王大珩先生! 活动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是在王大珩院士的倡导下成立的。1987年1月23日在北京成立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原名中国光学行业协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致开幕词,原全国科协副主席光学专家王大珩做工作报告,原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原电子部副部长谢高觉、原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钱振蒙到会并致贺词。 大会推选严老为协会名誉理事长,推选王大珩为第一届理事长。此后王老还继续担任了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并一直担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历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等职。
【生平】
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
1948年,回国。
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2-1983年,在长春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
198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主要成就】
●光学与光学工程:主持150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主持718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
●联合其他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王大珩院士生前一手创建的研究所。从1952年到1982年,30年间,他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这里。
王大珩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后来,王大珩从长春到北京工作,还经常到长春指导。
他为“863计划”点了根火柴
1986年3月,4名科学家写信给邓小平,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而这也促成影响中国科技界的“863计划”。王大珩便是4人之一。
执着选择学习物理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父亲曾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也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王应伟其实并非真的反对儿子学习物理。王大珩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看到他还有点灵气,就有意识地培养其科学知识。“比如,我常记得一件事,说来很简单。一根筷子斜放在水里面,筷子在水中弯了一段,父亲就告诉我,这叫折射效应。”王大珩说。
做实习员放弃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光学玻璃凸显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当时西方国家将此看作是保密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就在他着手准备博士论文时,他竟然选择到一个企业去当实习员。王大珩把这件事情形容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时工厂实践的知识很少”,王大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因为具有保密性,“我去的时候也是约法三章,我不准进他们的车间,只准在他们的实验室里。”但在当时,车间生产的问题也要通过实验室解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正是在英国的学习,为王大珩回国开创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打下了基础。现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就是王大珩50多年前创建的中科院仪器馆。
致信邓小平开启“863”
当冷战和科技结合在一起时,那时的世界,让所有人都有了紧迫感。1986年,中国政治家和科学家携手,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1986年3月,王大珩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为信件的提交日期,该计划又得名“863计划”。
此前,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星球大战”的演说。对此,中国该怎么办?“我们从事科学的人,特别是从事过‘两弹一星’研制的人,就一起开了个会,在这个会上就有人提出,我们也得干点东西出来。”王大珩曾回忆说。
“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谈及自己对“863计划”起到的作用,王大珩曾这样形容。
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国家为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是其一。
王大珩是一个大科学家、一代宗师,特别是在光学方面,为中国的光学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光学能够发展壮大,一直能够达到先进的水平,这是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大珩生前创建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从1952年到1982年将全部精力奉献于此。在王大珩带领下,长春光机所相继建立起了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工艺、光学镀膜、光学计量测试等10多个学科的工艺和技术基础,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