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南京理工大学“红外成像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组研制的系列产品之一在北京召开的 2008年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由长江学者陈钱教授领衔的“光谱成像技术与信息处理”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历经十余年研究完成。
同普通成像系统有本质的区别,红外热成像依据物体发射的热辐射、根据温度的差别成像。不同的物体,或者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往往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别,红外热成像系统根据这些温度差别成像,即使在漆黑的没有任何照明的情况下也能看得非常清楚。“性能较好的热成像系统,能够感知的温度差别能达到 0.05℃甚至更低。”教授介绍说。同时由于红外热成像的波长范围远大于普通成像系统波长范围,因此通过红外热成像系统比普通成像看得更远,并且有更好的穿透烟雾的能力。
目前,红外热成像系统可用于军事上的远距离夜间观察、卫星遥感等,同时在民用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除了上述的消防部门烟雾环境下的救护,还包括车辆行驶的夜间辅助观察,电子产品根据温度进行故障诊断等。2003年,项目组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一周里成功研制出红外人体测温仪并投入使用。在电力部门,有了红外成像设备,对应相应的亮度,就能准确测出电容的温度,从而避免因为电容接触不好引发的危险。现在目前该设备已经在江苏电力部门投入使用。
据悉,由于国产器件以及红外成像电子学基础研究的相对滞后,我国研制的红外探测器及热像仪整机的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短时间内难以突破和改善。南理工历经十余年,在深入研究红外热成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突破红外成像电子学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高性能红外成像电子学组件,使我国自行研制的红外热像仪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目前,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成果申请11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4项,并在多个项目、系统和多家单位中得到应用。
消防员戴上特制的眼镜,浓烟中,不仅能清晰分辨出人或者物体的存在,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设备还能帮助他隔着墙,通过感受到的不同温度,准备判断墙体后暗火的存在,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或者潜在火灾的存在。
帮助消防员穿透浓烟的是一种红外线高端技术产品,由南京理工大学“红外成像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组研制的系列产品之一。
有专家预测,我国每年需要4万余台红外测温仪,目前大部分产品依赖于进口。因此,由这个项目形成的高分辨率彩色红外数字测温技术,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前景,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