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完全由我国自主发明的新型大视场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在望远镜类型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技术上,LAMOST在其反射施密特改正镜上同时采用了薄镜面主动光学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突破了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瓶颈,使我国主动光学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它采用的并行可控式光纤定位技术解决了同时精确定位4000个观测目标的难题,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
该望远镜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甚至超过设计要求,在调试过程中单次观测可同时获得3000多条天体光谱的能力,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大量天体光学光谱的获取是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关键。但迄今由成像巡天记录下来的数以百亿计的各类天体中,只有约万分之一进行过光谱观测。 LAMOST将突破天文研究中光谱观测的这一瓶颈,对上千万个星系、类星体等河外天体的光谱巡天,将在河外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以及河内天体物理和银河系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LAMOST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人白春礼在今天的落成典礼上说,LAMOST的建成和投入观测,将使我国具备世界领先的主动光学技术和多目标光谱观测能力;将为我国天文学研究增添高水平的观测设施和平台;将为我国在宇宙大尺度结构、银河系结构、暗能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技术支撑。
相关信息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一架横卧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苏定强为首的研究集体建议,得到了天文界广泛的支持,由中国科学院提出,经过反复论证,于1996年列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1997年4月得到国家计委关于项目建议书的批复,1997年8月29日得到国家计委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初步设计。
因为应用主动光学技术控制反射改正板,使它成为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的世界之最。由于它的大口径,在曝光1.5小时内可以观测到暗达20.5等的天体。而由于它的大视场,在焦面上可以放置四千根光纤,将遥远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多台光谱仪中,同时获得它们的光谱,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将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项目投资2.35亿元。它将成为我国天文学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中,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上,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LAMOST工程分为七个子系统:光学系统;主动光学和支撑系统;机架和跟踪装置;望远镜控制系统;焦面仪器;圆顶;数据处理和计算机集成。望远镜将安放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投资2.35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7年,2004年底开光观测。建成后将作为国家设备,向全国天文界开放,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007年5月28日的凌晨3点,正在调试中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喜获首条天体光谱。随着调试的进展,随后的两天LAMOST已不断地获得越来越多的天体光谱。LAMOST开始产出光谱,标志着其各个子系统(望远镜光学和主动光学、跟踪控制、光纤、光谱仪)已全部联通并达到要求的技术指标。
到2008年9月1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的硬件全部安装完成并成功地进行了初步调试。 LAMOST是一架用我国自主创新概念设计的同时具有大视场和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它在总体概念上的创新和采用的主动光学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多年大视场望远镜不能同时具有大口径的难题。LAMOST的最大视场为5度。通过焦面上4000根光纤和16台光谱仪(包括32台4kx4k的CCD相机),可同时观测4000个天体的光谱,使之成为大视场望远镜的世界之最,也将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LAMOST的整个光学系统包括分别由24块和37块1.1米对角径的六角形子镜组成的两块大口径反射镜:6.67米X6.05米的主镜和5.72米X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
LAMOST是一架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高精度的复杂的光学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整个系统中还包括近1万个各种电机和促动器定位器,1千多个各种传感器,以及控制各部分硬件的大量软件系统、观测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LAMOST全部硬件安装完成标志着项目进入到精调和试观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