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IC是液晶模块中所占成本比例最高的部分,液晶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液晶驱动IC产业,相对于其他模拟IC,驱动IC有独特之处,驱动IC的出货量巨大,技术门槛和工艺门槛极高,驱动IC与面板厂家有着紧密的关联,驱动IC的厂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因此驱动IC厂家大多是专业IC厂家,很少会涉足其他领域。
随着液晶显示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也在不断协调进步,其中最为明显的是TFT-LCD控制和驱动IC需求的增长。在我国大力发展液晶显示产业的过程中,为我国IC设计公司提出了发展机会和挑战。
目前我国IC设计公司数量已经突破400家大关,专注的领域也五花八门,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从电源管理芯片到高端处理能力的核心处理器,都有相当数量的IC设计公司参与其中,并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唯有LCD控制和驱动芯片这一领域,欧美、韩日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成为主导者,而内地IC设计公司参与者却寥寥无几。
TFT-LCD模组一般包括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TFT-LCD控制IC所在的控制电路,是将来自PC主机或是各种多媒体设备输出的信号进行转换,重要的功能块包括ADC、PLL、视频解码、Scaler(缩放器)、De-interlacer(去隔行扫描)、OSD、MCU、TCON(时钟控制器)等。这些不同功能过去是由多个分立IC来实现,而目前则有将所有功能集成的趋势。LCD面板驱动电路包括TFT源极(SOURCE)和栅极(GATE)驱动芯片,源极驱动IC通过DAC控制每个TFT源极的驱动电压,作为数据写入控制,栅极驱动IC则通过控制每行TFT扫描的电压,决定每行TFT栅极的打开和关闭。通常对于小屏的TFT模块(176×220或240×320以下),使用一片驱动IC即可完成控制,而对于大屏幕的产品,屏幕尺寸越大、分辨率越高,驱动IC所需数量也越多。
TFT-LCD的控制IC由于进入门槛较LCD驱动IC要高,涉及专利的问题比较多,目前主要已由Genesis、Pixelworks、Trident、PHILIPS、ST等国际大厂控制,而中国台湾地区厂商如联发科(MediaTek)、晨星(Mstar)、凌泰(Averlogic)、兆宏(Magicpixel)、联咏(Novatek)、瑞昱(Realtek)、凌阳(SUNPLUS)、视传(VXIS)等厂家在小部分大屏幕和部分中小屏市场也取得了一定的份额。
中国内地由于对TFT-LCD控制IC介入较晚,涉及专利的问题又很多,目前仅有成都威斯达在进行这方面的研发和设计,其主打方案WSC1115、WSC2000也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内地IC设计公司中,从事TFT-LCD驱动IC开发的厂商相对控制IC厂商要多了一些,但仍然没形成气候。深圳天利半导体拥有60余人的设计开发团队已经是目前内地LCD驱动IC设计公司之中的翘楚。内地LCD驱动芯片厂商大部分处于研发期。除天利外,深圳还有TCL投资的设计团队。
在上海则有上广电成立的设计团队,上海龙晶微电子、上海青浦星科金鹏附近的一家不知名IC设计公司。
至于北京原本京东方投资的方益半导体则已经出售,而接手者也是天利半导体。目前上述的IC设计公司几乎是我国内地LCD驱动IC设计公司的全部,整体规模完全无法与香港晶门科技(Solomon)以及在内地设立分部的台湾奇景(Himax)、联咏(Novatek)相抗衡。
在消费电子领域,特别是液晶电视、手机、MP3、MP4等终端设备,增长速度很快,市场需求量快速发展,而控制和驱动IC则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上游供货商一直是欧美、韩日以及我国港台厂商,内地厂商还没有形成气候。但是,国际厂商的供货在每年都会有短缺之时,造成终端厂商发展非常被动。
大尺寸LCD驱动IC是个非常难以介入的领域。除去技术门槛和工艺门槛外,大尺寸驱动IC厂家必须得到大尺寸LCD面板厂家和顶级晶圆代工厂家的配合。而大陆仅有的两条面板生产线,其驱动IC采购权都在外方手中,京东方—Hydis的关联公司Magnachip是全球五大大尺寸驱动IC厂家。上广电-NEC的关联公司NEC是全球第三大大尺寸驱动IC厂家。
大尺寸TFT-LCD市场的前景是毫无疑问的,大尺寸TFT-LCD的主要应用产品主要是三大类,分别是笔记本
电脑、
电脑显示器、液晶电视。这三类产品都是明星级产品,出货量巨大同时还具备高的市场增长速度。
而大尺寸TFT-LCD驱动IC是大尺寸TFT-LCD面板必备零组件,自然也具备广阔的前景。不过大尺寸TFT-LCD驱动IC的门槛颇高。
2005年全球大尺寸TFT-LCD驱动IC各厂家市场占有率(按出货量)
LCD驱动IC、晶圆代工、LCD面板三者关系
LCD驱动IC厂家
|
晶圆代工厂
|
驱动IC与晶圆代工厂之间关系
|
客户LCD面板厂
|
驱动IC与LCD面板厂之间关系
|
夏普
|
夏普
|
同一集团
|
夏普
|
同一集团
|
三星
|
三星
|
同一集团
|
三星
|
同一集团
|
Magnachip
|
Magnachip
|
同一集团
|
京东方-现代
|
曾是现代半导体集团一员,后独立。
|
敦茂
|
茂矽
|
投资控股公司
|
夏普
|
该公司大股东
|
华邦
|
华邦
|
同一集团
|
彩晶
|
同一集团
|
NEC
|
NEC
|
同一集团
|
|
|
冲电气
|
冲电气
|
同一集团
|
|
|
奇景
|
台积电
|
无
|
奇美
|
同一集团
|
联咏
|
联电
|
联电投资控股公司
|
友达
|
联电关联公司
|
全球TFT-LCD驱动IC产业链最齐全的地区是台湾,台湾也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大尺寸TFT-LCD驱动IC,封装了全球80%以上的大尺寸TFT-LCD驱动IC。虽然国内有三条大尺寸TFT-LCD面板生产线,但是国内TFT-LCD驱动IC产业链中晶圆检测、晶圆代工、金凸块等环节缺失。加之大尺寸TFT-LCD驱动IC异常关键,除非原供应商产品有重大瑕疵,否则不会更换供应商,因此驱动IC厂家通常和面板厂家是一个集团。我们认为国内并不是很合适投资大尺寸TFT-LCD驱动IC。
相对大尺寸LCD驱动IC,中小尺寸LCD驱动IC领域相对比较好介入,因为中小尺寸LCD面板厂家和驱动IC厂家之间配合程度要求较低,同时中国有大量的中小尺寸LCD模组厂家,厂家有自主采购权,市场空间大。不过中小尺寸LCD驱动IC技术门槛非常高。
1、生产工艺难度极高
和大尺寸TFT-LCD驱动IC一样,中小尺寸TFT-LCD驱动IC一样需要高压工艺,源极驱动需要的电压稍低些,只需要6伏,闸极驱动则需要20-40伏。不过中小尺寸TFT-LCD驱动IC还需要尽量高的集成度,而大尺寸TFT-LCD只需要0.35微米就可以。
中小尺寸TFT-LCD驱动IC至少需要0.25微米的工艺,根据联电在驱动IC经营多年的经验,其现在已经能够针对STN与TFT驱动IC提供0.25微米与0.18微米的高压工艺。台积电也于2004年11月宣布其40伏特且低耗电量0.18微米工艺已经能够开始进行量产。不过大陆的台积电和和舰没有这个能力。
2、各部分工艺和所需要的电压都不一样驱动IC各部分对电压和工艺的需求
各部分对应的电压和制造工艺都不相同,无论对晶圆厂还是设计公司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3、厂家技术必须非常全面
厂家必须精通模拟电路、电源管理、MCU(要设计多重MCU界面)、数字时钟电路、图形处理、色彩管理。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制造出单驱动IC芯片。
手机的TFT-LCD驱动IC技术门槛最高,要求集成度最高。大尺寸TFT-LCD驱动IC的源驱动IC和闸驱动IC是独立的,有些时钟控制部分也是分开的,电源供应部分也是分开的,还有缓存也是分开的。而手机用TFT-LCD驱动IC发展趋势是全集成的,不仅主动驱动IC、闸驱动IC、时钟控制、电源供应是集成在一片芯片上,连缓存也使集成在一起的。其难度非常高。只有瑞萨、NEC、TOMATO、LEADIS等少数厂家能全集成,尤以瑞萨在这方面实力强大,瑞萨也是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TFT-LCD驱动IC厂家。而台湾厂家都是将源极和闸极驱动分开来做。
OLED驱动IC也有特殊的技术门槛。OLED是电流驱动型显示设备。目前95%的OLED都是被动型OLED。各个像素点电气特性不一致,驱动IC是逐个点亮LED像素点的。要亮度平均一致,给每个像素点的电流大小都不相同,这是OLED最麻烦的地方,因此需要加电流参考亮度控制系统。同时被动型OLED是高耗电的设备,需要高效率电源,同时OLED也需要高压,因此DC/DC通常被集成在内部。这样一来EMI干扰就成了问题。
中小尺寸LCD驱动IC厂家都拥有技术背景或者靠收购来获得技术。LEADIS的创立者就是三星驱动IC部门的负责人,晶门前身就是摩托罗拉LCD部门,MANANCHIP则是收购了日本的ISRON公司才进入此领域的,NEC、瑞萨、夏普、三星、爱普生其他业者则是技术背景更明显。不过一旦突破技术门槛,企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晶门科技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家企业原本是摩托罗拉的LCD部门,后来被台湾索罗门买下来,再后来其驱动IC部门于1999年独立成为晶门科技。目前晶门成为除台湾外中国最大的IC设计公司,2005年销售额超过4亿美元,利润高达7600万美元。彩色STN-LCD驱动IC和OLED驱动IC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尤其OLED,市场占有率超过60%。毛利率最低也维持在20%以上。
液晶电视(LCD TV)到2007年, 全球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8%,这段期间LCD TV控制芯片年复合增长率达58%,驱动芯片复合增长率高达71%。对于控制IC来说,我国台湾厂商联咏、晨星、瑞昱及凌阳被看好,而我国香港LCD驱动IC设计公司晶门科技更是在近年跃居我国IC设计公司新锐一族,成为我国IC设计公司中获利率最好的企业之一。
随着内地整机厂商和LCD面板产业的蓬勃发展,港台厂商凭借同属优势快速进军内地市场,苏州、上海、深圳等地成为港台厂商新据点。目前,台商中奇景在苏州、联咏在上海都已经设立办事机构和营销单位,针对我国台湾面板厂商在内地设立的LCM厂进行配套支持, 同时也努力开发下游整机厂商进行配套合作。
我国内地市场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出现“瘸腿”显现,在各地抓紧建设TFT-LCD面板生产线的时候,驱动IC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严重落后,不仅参与的IC设计公司少之又少,制造、封装等方面也有欠缺。
LCD驱动IC不同于其他产品类别,在IC设计、生产制造以及下游封装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进入门槛较高。大部分IC设计公司是从小尺寸驱动芯片入手,整合为驱动、存储等多和一SoC的控制芯片。此 类设计对于逻辑电路部分要求较高,而在高压、模拟等方面要求稍好一些,可以在0.18微米左右的高压生产工艺上生产,全球排名前五的晶圆代工厂都支持这样的生产工艺。
但是对于大尺寸TFT-LCD面板驱动IC而言,设计、制造的门槛被进一步拉高。宁波中纬积体电路市场处处长曾佳祥指出,小尺寸LCD驱动IC可以GATE和SOURCE驱动整合为一,而大尺寸面板的驱动IC则无法进行整合。通常一块15英寸左右的显示屏所需要的驱动芯片在10颗以上,以目前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
电脑的出货量来看,需求数量非常可观。
驱动IC的生产对于晶圆代工厂也具有极高的挑战性。由于是高压工艺,故线宽一般在1微米~0.5微米左右,电压、温度、可靠性都非常关键,目前国内能够进行LCD驱动IC生产的晶圆代工厂屈指可数,中纬正是其中之一。
不仅前工序厂商稀少,后工序的封装业也存在问题。LCD驱动IC大多采用COG(Chip on glass)封装,在封测上有着特殊要求,在工艺、特性甚至形状上都与其他芯片产品有着巨大的差异。安捷伦半导体测试人士指出,LCD驱动芯片在性能上不同于其他逻辑芯片,测试设备无法通用,目前仅有几家测试设备公司从事这一系列产品开发,而在内地还没有此类产品的大范围测试厂。
我国内地目前仅有两家封装厂商能够提供LCD驱动芯片封装,其一为我国台湾原本就从事LCD驱动IC封装的奇邦在苏州投资的封装厂,另一家则是本土企业江阴长电。但长电在金凸块可以供应足够产能,而在其他工艺段则产能不足。
随着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天马等TFT-LCD面板厂的建立,对于LCD控制和驱动IC的需求数量激增,无论是面板厂商还是模组厂商,都迫切需要本土IC设计公司能够跟进,以便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