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西科技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西安高新区正充分推动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发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为陕西经济发展、硬科技实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西安高新区打造以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重点领域,聚集了赛富乐斯、唐晶量子、炬光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形成了“材料—器件—系统集成—工艺平台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智能终端方面,有着以中兴智能终端、比亚迪电子为代表的终端集成设计及制造厂商。
光电子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涉及多个国家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技术壁垒高、产业带动性强、头雁效应明显。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立足秦创原全域承载,以“追光计划”为牵引,推动光电子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实现了从0到1、由弱到强的一系列重大跨越。过去一年,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产业规模跃居中西部第一,一批又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突破,西安高新区的“西高芯”品牌正变得愈发响亮。
“追光计划”主要承载地
数据显示,2021年,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同比增长了17.13%,达3344.63亿元,跃升至中西部第一位。目前,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在建项目多达23个,总投资额达954.87亿元。
2021年陕西省发布“追光计划”。该计划指出将依托陕西省光子技术与人才优势,聚焦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三大重点领域,以补链、强链为抓手,以西安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光子产业全产业链集聚发展,以形成陕西光子产业发展全生态体系。同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光子产业发展的系列工作部署,陕西省科学院整合光子产业相关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内光子技术优势创新单元,组建陕西省光子产业创新联合体。西安高新区亦是此联合体的主要承载地。
毋庸置疑,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省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西安高新区优势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了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三大产业链。
其中,在光子产业领域,西安高新区正牵头打造以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重点领域,聚集了赛富乐斯、唐晶量子、炬光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形成了“材料—器件—系统集成—工艺平台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智能终端方面,有着以中兴智能终端、比亚迪电子为代表的终端集成设计及制造厂商。
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领域,西安高新区已形成较为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在IC设计领域,西安高新区居全国前五,集聚了紫光国芯、智多晶等100多家企业;在IC制造领域,拥有三星、美光等制造龙头企业;在IC封装测试领域,有三星、美光、力成、威世半导体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群;在材料领域,形成了以硅晶圆制造为核心,湿电子化学品、特种气体等产品为主的格局,设备领域具备单晶炉、切片机、滚磨机、抛光机等设备制造能力。
“芯”光背后多要素支撑
一个产业的发展背后有产业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也有科研院所创新研发的加持、更有资本力量的助推……
谈及西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得不提及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西安光机所是代表我国科技创新力量的“国家队”,聚焦超快光学和超快光子学的主责主业,围绕“从0到1”研发出大量硬科技成果,培育了一大批硬科技企业。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发挥高端创新平台的专业化优势,构建起科研与产业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生态体系,引导市场创业激情和创新潜能向“自立自强”的国家科技战略方向加速聚集,助力产业突破众多技术瓶颈。据了解,目前,在西安光机所“西光模式”的推动下,陕西省已有100余家光子技术企业,初步形成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等产业集群。其中,西安和其光电、唐晶量子、奇芯光电、中科微精、中科微星等,皆从西安光机所高度专业化的孵育生态体系中受益。
研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利器”。由西安光机所联合西安高新区、科技厅共同设立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是国内首批以光电子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研发出高功率激光器芯片、全球首创SDI高清视频传输芯片等多项国际领先产品,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原西安华新联合厂区基础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已形成了占地83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光电子集成公共孵化平台,已累计引进30多个海外领军人才及项目,累计孵化投资了60多个光电子相关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在组织和功能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研发机构,现已成为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西安高新区新一批高能级科研创新和孵化平台项目皆在加速建设中。
例如:将在年底试运营的先进光子器件创新平台项目,是西安光机所和西安高新区共同打造的“追光计划”的一部分——光子传感的聚集区。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5亿元,拟构建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主要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光子器件主工艺平台和N条特色工艺平台,最终建成1+N的柔性工程平台。
再如:计划2023年建成投用的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西安电子核心区)项目位于丝路科学城硬科技产业区光电子产业组团的核心区域,作为西安高新区与高校院所融合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该项目致力于构建“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升级版”,打造秦创原电子信息产业示范样板和新一代半导体产业策源地。
光电子产业的加速发展,得益于西安高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更与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密不可分。

政策支持方面,西安高新区发布《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科创9条”),从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转化、鼓励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提出9条政策措施,给予光子等硬科技产业领域政策扶持。在现有支持企业上市政策和配套制度基础上,高新区还从加强空间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加强在地投资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产业链重组等方面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了近60项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包括《西安高新区支持企业上市发展若干政策》《西安高新区支持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若干政策》《西安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重点拟上市“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专项政策》......
除了金融政策支持,还有活跃产业资本的大力加持。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的中科创星(西安),专业从事硬科技产业孵化+创业投资的专业化一站式平台。此外,陕西光电子先导院2016年8月发起成立“陕西先导光电集成科技基金”(总规模10亿元)。随着企业成长及新企业不断涌现,先导院及协同西科控股、中科创星等股东单位,也持续在光子领域进行创新企业投资孵化。
2021年8月,西安高新区发布《关于建设“四个高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指出,西安高新区将全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构筑半导体核心优势,做大智能手机产业规模,发展电路类元器件、连接类元器件、传感类元器件、光通信器件,与光机所共建光子孵化和加速平台,到2023年,光电子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年11月发布的《西安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到2025年,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产业产值将达到2300亿元。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链长制”机制优势,全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引进了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项目、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扩产项目等一批高质量项目;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自主培育了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如今在三星、奕斯伟、比亚迪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西安高新区即将成为全球较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具备了国内领先的智能终端设计制造规模,并有了全国优秀的软件信息综合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自主培育的芯派电子、航天民芯、拓尔微电子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彰显出西安高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实力,为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全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一极,西安高新区近年来大力推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实施“科创九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开放的创新研发体系,聚合起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各类研发力量,诞生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攻破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些科技成果分布在光电子产业各个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光子产业领域,西安光机所攻关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制造技术已在多个国家级重大预研项目中实现应用,解决了国内激光芯片的封装、制冷的行业共性问题;西光所联合飞秒光电,在光通讯领域核心基础元器件领域同样取得重大成果,其自聚焦透镜技术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唐晶量子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外延片生长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此外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在材料、器件、加工平台等环节,均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使光电子产业发展进一步突破了瓶颈、释放了活力。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光电子产业创新高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主导或参与制定光电子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400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进步奖近10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百余项,累计授权专利超4万项。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西安高新区还在积极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当前,中科院授时中心、先进阿秒光源等基础研究平台及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多元主体创新平台正在加速推进,未来,随着这些创新平台的投用,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产业的创新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创新活力将进一步迸发,“西高芯”的品牌将更加响亮。
响应陕西省“追光计划”,西安高新区从政策、金融、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加码,正积极打造光子产业生态体系,一大批“硬科技”企业在路上……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