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目前,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首台科学级光学望远镜(50Bin)在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观测点成功安装并实现科学观测;同时,已经落户于此的5个科研单位7个光学望远镜装置建设进展顺利,项目总投资预计达6亿元。
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海西州政府、省科技厅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开展天文台址资源考察,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选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
据介绍,通过实施“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专项经费1500万元),开展天文台址科学监测工作,在选址区域获取了大量气象、天光背景、全天云量、晴夜数统计和视宁度分析等关键监测数据,科学证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具备世界一流的视宁度和重大科学研究潜力。
青海冷湖观测基地的首台科学级光学望远镜通过开展宽视场、高频次、多波段的光学影像巡天,探索发现引力波事件、伽马暴、快速射电暴的光学对应体等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在冷湖合作建设光学望远镜项目的意向,其中清华大学6.5米“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MUST)项目”,是目前已明确落地项目中口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该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在冷湖打造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冷湖镇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距青海省会西宁市944公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管辖,平均海拔2800米。
这里常年寒冷多风,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年均气温4摄氏度,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因为有着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犹如外星表面”,而广受海内外游客关注。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以来,青海海西州政府、省科技厅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开展天文台址资源考察,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选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
据介绍,通过实施 " 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 " 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天文台址科学监测工作,在选址区域获取了大量气象、天光背景、全天云量、晴夜数统计和视宁度分析等关键监测数据,科学证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具备世界一流的视宁度和重大科学研究潜力。
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签约落地天文望远镜项目 7 个,4 个项目已经于 2020 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 1.74 亿元,2021 年即将开工建设的有 3 个项目,总投资 4.23 亿元。
7 个天文望远镜项目分别是:国家天文台实施的 SONG 望远镜项目、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实施的 50Bin 望远镜搬迁项目、紫金山天文台实施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 MASTA 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实施的 2.5 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质研究所实施的行星科学望远镜 PAST 项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质研究所实施的行星科学望远镜 TINTIN 项目、国家天文台实施的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 AIMS。
其中 50Bin 是第一台到达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4200 米观测点的科学级望远镜,该望远镜是由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 50 厘米双筒望远镜。测量显示,星象的半高全宽是 0.68 角秒,该结果表明在长期监测下台址的质量得到了科学设备的印证,冷湖天文台址具备世界一流的视宁度,结合其他监测数据,可支撑天文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科学能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具备了巨大科学潜力,能够为中国观测天文学提供有力保障。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冷湖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影响力的提升,多个科研项目伸出洽谈合作的橄榄枝,有望落地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2017年,冷湖宣布启动“冷湖火星小镇计划”,建设以科学、科普、科幻为核心的文创旅游基地。
2019年3月,为吸引更多专家前来科学考察、天文观测,投资1.5亿元打造的冷湖火星营地正式运营。2019年4月,一项火箭发射着陆基地项目在冷湖镇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