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祖彦院士说,“从发展方向看,人机界面将‘走向人眼分辨极限’,实现高保真图像再现,而激光显示是符合这一方向和趋势的下一代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市场的逐渐饱和,显示技术已经走到了分岔口,全球显示市场也将迎来“大洗牌”。
在许祖彦院士看来,激光显示为我国在显示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作为我国激光显示概念的首创者和领军人,许祖彦认为,下一代的显示一定是激光显示,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能优势。
只有它能够同时实现国际电信联盟颁布的超高清显示标准“BT.2020”的三个要素:4K与8K超高清,色彩深度提升至10bit或12bit,色域覆盖率达到人眼可识别自然界色彩范围的70%以上。
人眼的视敏度是1角分,相当于在标准视距下看100英寸8K电视的高分辨率。
由于激光光谱窄、强度大,其颜色素可达69亿,是目前高清液晶电视的4000倍以上。
其色域覆盖范围可以达到自然界色彩的70%以上,是液晶显示(仅可覆盖33%左右)的两倍多。
为此,许祖彦经常半开玩笑地说:“除了激光显示,现在其他所有显示都让大家成了‘半色盲’。”
此外,激光显示使用寿命可达5万小时,远超3.3万小时的国际标准。
而从能源消耗角度看,激光显示产品比LED高清电视节能40%,是真正意义上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
在2003至2004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在许祖彦的提议下,激光技术首次被定义为战略支撑技术,并勾勒出科技前沿、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建设三个发展方向。
“所谓支撑技术,是指技术本身不一定值很多钱,但它支撑着这个产业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如今,在科技前沿方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牵头研制的全固态深紫外激光器已于2015年验收,第一次实现了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对国外禁运,并带动了我国大型科研自主创新仪器的发展。
而在推动激光技术产业化方面,许祖彦带领团队在2005年做出我国首台激光显示原理样机。
首次证明了激光显示能产生高画质图像,展现了这种新型显示的高观赏度和市场前景。
在此背景下,许祖彦判断:“激光显示的研究阶段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是产业化攻关。”
2015年,理化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企业——杭州中科极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两年,该公司自主突破了三基色LD激光显示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建成了完整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开发出国际首创的100英寸激光家庭影院、影院放映机、特种影像设备、工程投影机等系列化产品。
目前实现经济效益已超过两亿元人民币。
有些人担心激光显示会伤眼睛,对此,许祖彦表示,在光强度方面,研究团队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国外所采用的光功率远远超过人眼承受范围(约每平方毫米50毫瓦)的扫描式显示技术,采用投影式方法在机器内部把光散开,使其反射出的光相当于液晶显示的光通量。其反射光比液晶显示器的自发光对眼睛更加友好。
国人的“安全电视”
在电视显示领域,从黑白显示到彩色显示再到液晶显示,这三代技术均以引进为主,不仅让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而且留下的技术后门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目前的显示市场上,我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
但数据显示,全球液晶面板产业处于饱和状态,产能过剩导致液晶电视降到了“白菜价”。
由于我国液晶显示用的一些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其中50%到80%的利润交给了外商。
因此,中国的液晶产业再大,也无法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
许祖彦指出,更加严峻但不为人知的现实是,一些进口的核磁成像机、打印机等进口显示设备中,也会潜藏国外暗留的“技术后门”,在国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窥”信息。
从这方面看,发展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国产激光显示技术产品,尤为迫切。
但我国激光显示产品在初入市场时就遭到了利益压制。
许祖彦表示,除了激光显示与液晶显示之间的较量外,相关的利益“打压”还表现为国外利益在产业领域的代理人反复主张引进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但这一技术已经被证明在发展电视方面存在先天限制,如长时间在屏幕上播放相同影像时,会出现一些比较暗的短暂残像,导致“灼屏”等。
全面市场化仍需时间
据奥维云网(一家专注于智慧家庭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服务商)统计,激光电视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213.8%,今年1~7月,中国彩电整体市场零售量规模同比下降了9.0%,而激光电视零售量规模增长77.5%,是彩电市场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类。
2013年,许祖彦提出激光显示发展的路线图,认为2017年到2025年,激光显示“将会形成产业”。
如今,距离他提出的2025年激光显示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但推动其真正全面走向市场还需要各环节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激光显示产业才刚刚踏入赛道,在许祖彦看来,将其彻底推向产业化,仅靠目前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不够。
数十上百亿元人民币的费用,对国家、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对于此项技术每年上千亿美元的市场而言,这些投入带来的效益回报也是巨大的。
“激光显示再下一代将是真三维。”许祖彦说,而这只有基于激光全息三维显示原理才能实现。
重量级玩家正式入场激光电视 三星要和海信同频共振
在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长期位列第一的三星,影响力巨大。可以说,三星的一举一动,对全球彩电业的发展都具备风向标意义。
三星最新的大动作是全力杀入了激光电视市场。11月2日,三星正式在中国上市绚幕系列激光电视产品。
对于新上市的激光电视产品,三星并不是将其定义为“打酱油”的角色,而是对其非常看重。从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消费电子本部总裁郑文鹤的讲话中可以看到,激光系列产品是三星以“前瞻性的创新来重新定义未来电视”的结果,并且与三星的主力高端电视The Serif画境电视、TheFrame画壁电视并称,共同构成了Lifestyle系列电视的竞争力。
三星对激光电视有几个基本判断:一是,具备前瞻性创新,可以说是未来电视;二是,和家居环境能完美融合,是满足用户高品质生活、高品位需求的高端产品。
从产品来看,三星新上市的激光电视具备4K、全色、HDR10+等前沿科技,再一次让行业和消费者看到了激光电视的魅力所在。
熟悉电视行业的人都知道,三星并不是最早进入激光电视赛道的企业,实际上此前三星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放在QLED量子点领域,今年深度布局激光电视并将其地位定义如此之高,有些出乎外界所料。
但三星杀入激光电视市场,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做法,也不是分散风险的投机之举。钉科技分析认为,吸引三星大举进入激光电视市场的原因,有两个:
激光显示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与传统液晶或者OLED产品相比,激光电视具备超大尺寸覆盖、超级色彩显示、超级视听突破、超级舒适健康、超级节能环保等诸多显性优势,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芯片、镜头、光学材料、屏幕、激光器等企业加入激光阵营,激光电视市场越来越大,边际效益越来越明显,电视企业具备更大的成本优势。三星将其提升到“未来电视”的高度,并不是妄言、虚言。
激光电视的成长性已经得到市场验证。
从推出时间来看,三星其实算比较晚的,这也是三星的精明所在。在此之前,激光电视的扛旗者是中国海信,这家电视巨头对激光电视的研发、推广不遗余力,6年完成了5次产品迭代,全面覆盖75至150英寸的大屏和超大屏市场。
更重要的是,海信直接带动了激光电视市场的高速扩容。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激光电视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213.8%,今年1-7月,中国彩电整体市场零售量规模同比下降了9.0%,而激光电视零售量规模增长77.5%,是彩电市场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类。
中国电子商会5越发布的《中国彩电消费者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激光电视的使用满意度、用户忠诚度都最高,有70%的用户明确表示会向他人推荐激光电视。
这样的优异市场表现,三星不可能看不到。在市场对激光电视有较多认知和认可,但整体市场仍有待进一步放量增长的时候,三星的出现就显得非常聪明。
无论从技术本身研判,还是从市场空间研判,三星杀入激光电视市场都有充足的理由。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竞争因素的考量。
除了海信这样的激光电视巨头之外,LG、索尼等全球科技企业也已经入局激光显示赛道,三星如果再行动迟缓,就可能失去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争夺的主动权,这是全球第一的三星电视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重量级选手三星的杀入,会不会对激光电视竞争格局产生影响呢?海信这样的先发企业,会不会感到压力?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三星宣布激光产品上市后的第一时间,海信就在社交网络上送出了“欢迎和祝福”,希望和三星一起开启一个新的银幕视界。
这样的态度,证明海信有着宽广的心胸。实际上,海信对于激光电视市场并不是要吃独食,而一直愿意和产业企业一起,共同做大蛋糕、分享蛋糕。
举个例子,在9月份召开的第二届全球激光显示技术和产业论坛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宣布,将在5年内与行业分享海信积累的1000项专利。
竞争当然是存在的,但这不是当下激光电视行业的主要矛盾,现在最重要的是海信、三星们团结起来,持续升级激光电视技术和市场,让更多的用户感受到激光显示带来的震撼视听体验。
现在激光电视基本完成了4K化,接下来海信会在8K、全色上持续发力,在屏幕发声、可卷曲等方面持续创新,还会朝着全息显示这样通常只有在科幻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显示技术迈进……
一花独放不是春。目前,激光电视市场已经聚集了20多家龙头企业,百花齐放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无论是三星、LG、索尼,还是海信、长虹、光峰,都将是激光显示新时代的重要玩家,也将是显示技术更新迭代期的获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