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沧州,一束“改变世界的光”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节拍也瞄准了沧州。2015年,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京津冀区域中心在沧州激光产业园成立。
这座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北武汉等激光产业核心区齐名的“北方光谷”,正是由激光行业全国“三强”中的华工科技、苏州领创和我国第一个光学科研机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园区布局的产业基地。
随着激光产业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一高科技的发展,以激光应用带动区域经济。短短几年年时间,这里不仅诞生了半导体激光切割机、三维半导体切焊机、欧洲标准认证激光机等进口替代设备,还诞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数控系统、偏振轴快流CO2激光器、2000W光纤激光器等一大批国际一流激光设备;集聚了一批采用激光设备的装备制造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激光技术应用收益最大的园区。产业园成功引入亿元以上激光及智能装备项目30个,总投资80亿元,2017年实现产值43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初步形成了核心技术聚集效应。
沧州激光产业园已经初步形成两站(段正澄院士工作站、周寿桓院士工作站、顾国彪院士工作站正在筹建)、两室(领创科技激光切割技术河北省工程实验室、管道激光加工工艺实验室)、两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京津冀区域中心、华工森茂特激光加工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框架。
沧州激光产业园正是沧州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张转型升级路线图,勾勒出沧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沧州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两年多来,沧州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顺势而为,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已成为沧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近年来,沧州激光产业园循着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主线,以激光产业为始发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规模、放大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维激光切焊机、欧盟标准CE认证激光机、数字钣金柔性生产线等一项项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国际一流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纷纷落地,让沧州激光产业园充满了“智”造和创造,高端科技项目储备日益丰厚,高端人才不断聚集。该园区以激光产业为始发点,产业链不断延伸,正在成长为互为服务、互为供求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领创激光团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激光切割机、焊接机,掌握着激光切割机、焊接机核心技术,行业影响力位居全国前三。2014年11月,领创激光落户沧州激光产业园,所有激光切割机产品全部在园区进行研发和生产。
自今年2月21日复工复产以来,领创激光全力开展生产研发,紧抓国内市场窗口期机遇,积极抢占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市场。截至6月中旬,已生产交付高功率激光切割机100余台,上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1.3亿元。这是今年园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复苏,以效益为先,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园区西侧的沃克曼数控机械公司,为各类钣金加工企业确立工艺路线规划和设备匹配,解决了国内数字钣金领域柔性生产难题。受疫情影响,沃克曼今年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开拓国内销售渠道,产品出货量逐渐增多。公司经理徐俊表示:“在园区和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今年二月份开始复工复产,一季度相比去年同期,订单出货量下降比较大,但二季度,我们一步一步往回追,截至7月份,相比去年同期订单出货量基本持平。我们今年新研发的产品投入市场后,反响非常好,预计下半年比去年同期会有所增长。”
国工信机器人公司为沃克曼数控机械公司提供数控设备,两家企业仅一墙之隔,是园区内企业互为供求、互为商业链的一个案例。国工信研发了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工业机器人,运转速度、运行精度、拖拉示教和防碰撞功能世界领先。
近年来,园区循着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主线,在现有激光应用装备产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规模、放大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采用立体式布局,由机器人零部件、机器人整机、机器人装备与生产线三个层面构成产业链;一方面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推进高端精密机床、柔性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打造拥有150家规模型企业储备的高端智能装备基地;同时,积极引导园区现有智能制造产业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不断增强现有企业与军民融合产业的对接与发展。通过不断加大园区产业关联和企业生产衔接,推进园区向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转型升级。
自今年2月中旬启动复工复产以来,园区管委会开展联防联控和保姆式服务,为园区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同时引导园区企业主动应对,积极转变市场策略、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发展。下一步,园区管委会将继续加强服务,在整合产业链条上发力,助推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抢占国内高端装备市场,确保“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