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15日电 (逄博 黄玮整理)上天入海,过去只是出现在《山海经》等神话故事里,但在近二十多年时间内,我国实现了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航天工程、国产航母,这些大国重器,承载着国人、民族的期望,见证着我国国防科学技术日益壮大。一个国家有梦想,一个民族有梦想,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汪建平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能与这些大国重器结下不解之缘。
1973年,汪建平出生在福建省浦城县革命老区大同村,红色、淳朴的乡村里,每块石头、每捧泥土、每片叶子都饱含着红色的记忆。《渡江侦察记》是汪建平儿时的最爱,每次看到侦察班拿着望远镜探明敌人江防部署这一幕,他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影片中那神奇玩意儿——望远镜,并暗自决心以后也要造出这样的望远镜。没想到在20多年后,他的愿望实现了。1995年汪建平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毕业,进入了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国营8461厂。
国营8461厂隶属原电子工业部,是我国电子信息系统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光学仪器生产的国有企业,1969年开始承担军工科研生产任务,主要为航空航天航海等武器装备打造“人眼”级别的“眼睛”。这让汪建平有机会接触并参与到武器装备“眼睛”的先进光学仪器设备的科研生产中。
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汪建平在技术部担任工艺员,每天重复打磨光学镜片,时常心浮气躁。期间他常常受到老师傅们的训诫:“年轻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认为的‘差不多’,在日后投入使用就会‘功亏一篑’,国防产品是保卫祖国人民的重要利器,容不得半点‘差不多’,一定要向‘0’误差标准看齐。” 汪建平对师傅的口传心授一直铭记于心,慢慢在磨镜片中没了性子,碰上产品不合格,没关系!重头再来!如今,汪建平已经成长为军品事业部副总。
2002年,汪建平所在的团队突然接到为航天航空工程提供空间观察望远镜头的任务。在那段时间里,为了解决高分辨率望远镜头设计、加工工艺等技术难题,整个团队上下忙得“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汪建平说,记得有一次执行装调检测任务正值春节,他们只休息了2天。当时主要负责测试产品队员的亲弟弟在大年初三结婚,大年初二一早,测试员赶回实验室,通宵忙到大年初三清晨,队员们把他送回老家参加弟弟的婚礼,婚礼一结束,再把他接回实验室一连又调试了几天。官宣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所研制的光电镜头应用在了“神州系列”“嫦 娥 探月”“火星 探测”等航天工程,保障了我国神舟飞船、嫦娥飞船、天宫空间站发射和运行,直接服务于天文观测、空间对接等实际应用。
2007年,汪建平团队再次接到神秘任务,这次任务整整历时3年。当时,他们只知道要为一艘“大船”做舰载机视频着舰指挥系统光电镜头。但是团队都知道这将又是一次从0到1的攻坚之战,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是必须要成功。因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国内专利资料几乎空白,汪建平团队只能分工到各科研院所调研类似产品,依靠少量基础资料,通过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改进试验样机,最 终研发出近10款符合要求的定焦、变焦光电镜头产品,其中镜头的抗光晕、消鬼影设计等为目前国内全天候起飞着舰引导系统的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
汪建平回忆到,在一次执行“大船”部件的任务中,最让他们“崩溃”的是甲板玻璃产品交付上级单位试验,因玻璃强度不够,先后裂了3次,当时队员们不甘的情绪翻涌,“3年的研发成果就这样付诸东流了吗?”但是他们来不及失望,立刻着手收集镜片参数数据,进行理论反推,将技术归零、管理归零。有的队员说:“我不想干了,我想撂挑子了。”当然,这也是排解压力的一句牢骚话。在多次反复试验后,他们终于找到强度好、品质优良的玻璃板。
2010年,辽宁舰航母首航,汪建平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为辽宁舰航母作“眼睛”。而这些“眼睛”镜头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制造成本低,产品性能稳定优良,能够在各类极端气候条件下,为船上指挥员提供实时数据,引导舰载机沿理想下滑道着舰与起飞,并对着舰过程和起飞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为舰载机着舰、起飞与姿态分析提供重要保障。
有人问汪建平:“你工作中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说 道:“是接到每一个未知任务,但知道它有可能为我国国防事业大发展服务的时侯 ;是看到我们的产品助力国之重器首飞首航,兄弟们在实验室里鼓掌、拍手、拥抱的时候;是我一路走来,但愈发坚定从小就执着的梦想的时候。”
汪建平说:“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我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愿做一名打磨光学镜头的‘工匠’,创造出更优质的产品;我们自力更生,突破核心技术,愿做国之重器的鲜明底色,助力航母远航、神舟飞天 ;我们厚植爱国情怀,深耕国防科技,愿做大国重器中的‘眼睛’,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他期待下一次的神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