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在这里,各大产业竞相发展,以占厦门1%的土地,实现厦门41%的工业总产值;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63亿元工业产值,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成功培育出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厦门市四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
在这里,友达光电自主研发的电竞显示屏,“跑”出了全球第一;美亚柏科9月中旬面市的汽车“取证大师”,提高了取证效率,填补了国内空白;视诚科技的视频切换器助攻俄罗斯世界杯,走上了国际舞台……
在这里,有力度的创新政策正在实施,有规划的双创环境逐步实现。一个个创新点子在此生根发芽,创新之“树”枝繁叶茂;一批批高技术人才在这安家落户,创业之“梦”照进现实;一家家高新企业汇聚于此,实现由小到大的蝶变……
海西潮涌,白鹭欢歌。在创新驱动引领下,“火炬”之光,熠熠生辉:园区工业产值从1992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28亿元,增长了1618倍;园区企业数从当初的12家发展到现在的6000家以上,增长500多倍。园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位列全国高新区第20名。
产业之光 提前布局,产业链培育多点开花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颗火炬的种子被播撒在小东山的土丘上,从此,一条条产业链不断壮大,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LED、电力电器等6大主导产业,产生“引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产业聚集效应。
20多年前,友达光电便是在火炬高新区的主动谋划并推动下,来到厦门这片沃土。当时,正值台湾光电向大陆进行产业转移,园区充分发挥厦门的对台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优势,主动承接这一溢出效应,推进与台湾地区光电产业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在光电产业竞争中崭露头角。
继友达光电之后,冠捷、晶宇光电、宸鸿、达运等一批台湾地区光电企业相继落户火炬高新区,并带动了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园区内光电产业吸附和集聚效应日益形成。
目光转向被誉为“工业粮食”的集成电路产业,同样在抢先布局、补链强链中迎来了丰收:2014年9月,园区与紫光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40亿元,打造厦门紫光展锐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紫光厦门芯片产业园。同年,引进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建成大陆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
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全国第5。今年4月,火炬高新区荣获“2017-2018年度‘IC中国’优秀产业园区”称号,昭示着一条各环节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然形成。
此外,园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评价中位列第七,成长性指数排名第一;LED芯片及外延片整体出货量全国第一,红黄光、蓝绿光全国市场占有率均在50%以上;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整机、服务器及监视器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列;输配电装备产业具备全球影响力,获评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方面,聚集烯成、捌斗、泰启力飞等20多家骨干企业,已实现石墨烯产业链上中下游全覆盖,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的石墨烯企业,在闽占比超过一半。
产业链培育上的多点开花,验证了火炬高新区独到的战略眼光。如今,园区正积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布局,力争成为国家新兴产业重要的集聚地之一。
多管齐下的“干货”举措,构建起火炬高新区的双创生态系统,为园区孕育出棵棵“创新树”。2017年,园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超1100件,同比增长20%以上,累计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649项,其中欧美日专利664项,拥有境外研发机构11个。去年以来,火炬高新区4个专利项目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个项目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多家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其中咪咕动漫参与制定的手机动漫标准成为我国文化领域首个国际标准。
在创新体系、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的加持下,今年5月,火炬高新区“双创”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并激励支持,全国仅6家国家级高新区上榜,火炬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厦门火炬高新区2019年第一季度开、竣工项目共17个,包括12个开工项目、5个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额43.4亿元,其中,开工项目总投资额30.22亿元,2019年度计划投资额5.41亿元。
17个项目涉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光电显示产业等产业链以及园区产业配套等,其中半导体项目包括将于第一季度竣工的美日丰创光罩项目,以及将于第一季度开工的乾照半导体研发生产项目、全磊光通信与智能传感芯片产业化项目。
美日丰创光罩项目
美日丰创光罩项目由全球光掩膜板和刻线技术领先企业美国丰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项目将致力于集成电路制程用光罩的研发与生产。
该项目总投资10.67亿元,总占地面积2.7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万余平方米,将分两期建设,建设项目内容包括厂房、研发和办公楼等主要建筑物,项目将于今年第一季度竣工,预计年产值4亿元。
乾照半导体研发生产项目
乾照半导体研发生产项目由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同翔基地市头片区,将建设用于研发生产VCSEL激光器芯片、空间太阳能电池、高端LED芯片(红外、Mini/Micro LED),以及砷化镓/氮化镓半导体外延片和芯片等高端半导体器件的产业基地。
该项目占地面积2.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9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6.6亿元,预计2021年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营收22亿元。该项目具有规模较大,赢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是厦门市和高新区重点鼓励发展的半导体产业项目,将于3月下旬开工。
全磊光通信与智能传感芯片产业化项目
全磊光通信与智能传感芯片产业化项目由全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项目总投资2亿元,拟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光通信与智能传感芯片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根据厦门经信局发布的该项目节能报告审查意见,该项目将建设两条MOCVD外延生产线及一条完整的芯片生产线,实现年产InP光通讯外延片10000片、Vcsel外延片10000片、芯片500万颗。该项目亦将于第一季度开工。
融合之光 两岸协同,引创客接踵而至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在生活习俗、生命礼俗、文艺风俗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看中了两地合作的便利条件,台湾青年官振群团队决定将芮宝生物医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落户火炬高新区。“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每项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服务,都让我们有种天然的融入感。”官振群说。
官振群口中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科技部批准的首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该中心搭建的台湾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平台,已成为厦门市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一个窗口。
其实,在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的舞台上,总能看到类似官振群这样的台湾创客,他们“创业梦”的实现,离不开园区几十年来搭建的高质量交流平台和一系列对台创客的“友好举措”。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火炬高新区顺应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热潮,成立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最初运作模式正是学习台湾新竹工业园。该运作模式不仅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较好地服务了当时的归国创业“大部队”,也为台湾同胞来火炬高新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十多年后,园区的“对台牌”越打越顺: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承接着厦门对台科技成果转移的重任;厦门与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了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其中火炬高新区作为研究产业推进职能的主要对接载体,肩负推动厦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使命。
此外,园区出台并落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落实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引导清华海峡研究院、一品威客、爱特众创空间等单位在台湾设立离岸孵化器,建立更高层次的两岸融合创新机制;芝麻开门创客汇先后建立与台湾青创总会、高雄市青创协会、台北APP创意园区等机构的互动,成功引进高雄市青创协会在创客汇设立“高市青创(厦门)育成中心”,为台湾创业青年间接构筑了强大的“事业线”。
如今,台湾创客团队在火炬高新区不断涌现,在孵台湾创客项目数已突破200个,园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达85.3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约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61139人(其中台籍人员超过3000人)。
服务之光 温度园区,留企业生根发展
如果说双创生态系统,是火炬高新区吸引企业入驻的引子,那么园区“小政府,大服务,扁平化管理”的服务理念,则是留企业生根发芽的关键。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龙头企业。这里生产的屏幕几乎被除苹果外的所有手机品牌采用,这里掌握的成套的低温多晶硅显示领域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国内显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天马第5.5代与第6代LTPS生产线的建成,填补了我国高端显示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品牌的长期垄断,还创造出2018上半年LTPS出货量及LCD全面屏出货量市占率全球第一的“天马奇迹”。“天马能有今日的成绩着实离不开高新区的支持。”天马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对他们的帮助已涉及人才、税收、政策、上下游配套、员工生活等方方面面。
据了解,近年来,园区积极发挥政策扶持引领作用,以政府管理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乘法”。载体方面,火炬高新区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配套需求,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先后搭建起20多个综合性创新平台,3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近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保障。
高新区围绕人的全方位需求,重点打造软件园三期等创新社区。推出了一批人才公寓,为园区企业和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其中,新投入公寓楼2000多套,以市场价6折出租给企业员工,实现人才安家心愿;7条定制公交驶入园区,员工可通过掌上公交系统进行预订,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单位楼下有超市、餐厅,步行百米即有诊所,放眼望去,满园皆是绿地红花,一个产城融合的舒适园区跃然于眼前;美亚柏科、美图、美柚、中软、咪咕动漫等27家园区知名企业组建“联合大学”,将培训资源有效整合,为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高新区还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优化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推进金融产业与服务创新、支持和引导基金集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保障等,多措并举,积极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金融创新生态,促进园区创新创业型企业生根发展。
此外,园区管委会还深入企业一线,走访企业问需求,全力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打造有温度的园区。高新区瞪羚企业累计49家,居全国高新区11位。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1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7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培育企业数198家,占全市45%。其中,由高新技术人才创办的企业,掌握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后劲无可限量。
园区主要荣誉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核心区
全国双创示范基地
综合实力位列全国高新区第20名
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2017-2018年度“IC中国”优秀产业园区
软件园区成长性指标居全国第一
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显示细分行业排名第一
平板显示产业面板及模组出货量位居全国第6
LED产业芯片出货量全国第一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