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光峰北京办公室设在北京新德街20号中影器材大楼东楼,当拾步而上达到二三楼的楼梯转角,一块标牌上显示的内容为:中影光峰全球激光光源安装总数9797台,激光光源累计使用时长33432486小时,我用手机拍下这个数字的时间是2018年6月8日上午10点。
距离2014年首套中影光峰荧光激光放映解决方案试运行成功只有4年,距离2016年大规模推广只有2年,短短数年,中影光峰在全球电影放映机光源市场生生夺下了17%的市场份额,激光光源安装总量距离10000台仅剩半步之遥。在中兴被罚百亿元巨款,业内在深刻反思“缺芯少核”的中国IT产业该如何走好下一步时,中影光峰在国外巨头严密封锁的光电领域实现成功突围,其突围方式和路径选择,值得中国科技企业借鉴和参考。
中影光峰是如何在技术封锁严密的电影市场闯出一条新路?独立自主搞研发与协同创新如何平衡?在电影放映机光源实现了突破之后,中影光峰未来会如何拓展业务线?带着这些问题,《老尚看科技》采访了中影光峰品总监黄一辰。
要想实现弯道超车,最佳时间点是技术变革期
IT产业有个普遍规律,越是偏向产业上游,就越是利润丰厚,但技术垄断和专利封锁也愈发严密。电影放映机属于电影技术圈层的金字塔顶端, 原来电影放映机光源也被五秀、欧司朗等光电巨头牢牢掌握。
在被问及为何中影光峰能在激光光源上冲破技术封锁实现突破时,黄一辰表示,中影光峰的激光光源之所以能在电影放映机光源上迅速突破,主要得益于突围口选择上,赶上了光源激光化的技术变革关键点。据黄一辰介绍,激光对于电影放映机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技术,但在对于光学领域,激光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激光光源在稳定性、散斑等方面存在瑕疵,所以一直没法得到大规模推广。而传统氙灯光源在亮度提升空间和其他光学指标上的进步空间都相对有限,在大家对观影体验期待越来越高的今天,光源在客观上存在技术变革的内生动力,这是中影光峰激光光源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的时代背景。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因为激光存在诸多的缺点和瑕疵,这种技术和工程上的问题,给新公司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作为中影光电的创始人,李屹博士在2006年就开始在硅谷构思荧光激光的技术原理,通过十几年的潜心研发,才逐渐找到了解决激光光源固有问题的解决之道,并将荧光激光更新到了ALPD 4.0版本,不仅在亮度上刷新了55000lm的记录,在色域、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也获得了足够的竞争力。目前中影光峰积累了1800多项专利,仅在深圳就拥有500人以上的研发团队。
其实要想在芯片和光源这类知识和专利高度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突破,依靠正面硬刚是不太现实的,中影光峰正是抓住了光源向激光转换的技术变革机遇,并通过技术创新在激光光源新赛道获得了领跑优势,才能够在飞利浦、欧司朗、五秀等光学巨头的掌控下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影光峰在光源上的突围,也说明了要想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最佳时机是在重大的新旧技术切换之时,新技术的诸多不成熟和问题,恰巧是后来者可以发力的跳板。
为何ALPD4.0荧光激光光源会脱颖而出?
光源正在向激光化演进,现在这已经是光电产业达成的普遍共识,但在几年前中影光峰力推激光光源时,由于竞争对手因为自身利益原因,也会指出激光光源的一些现实问题,在黄一辰看来,这都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业说荧光激光亮度做不上去,我们用55000流明的高亮度产品做出了回应,之后又有对手指出荧光激光的色域有问题,其实我们的荧光激光光源不仅仅满足了DCI色域,更是可以覆盖Rec.2020的99%,其实回应竞争对手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出让对手无话可说的产品。
据黄一辰介绍,其实RGB激光依旧存在一些短板, 而荧光激光最大限度解决了RGB的问题。首先, 要想呈现可见白光画面,就离不开红绿蓝这三原色,蓝色激光光电转化效率最高,也最为成熟,相比而言绿色和红色激光在早期就不太成熟,不仅造价较高,存在散斑, 而且红色激光对环境要求也非常苛刻,这也对RGB激光光源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中影光峰的技术思路,是通过荧光将蓝色激光变为了黄色荧光,又从黄色荧光光分离出了红荧光和绿色荧光从而在解决成本问题的同时,同时也解决了RGB激光散斑以及画面稳定性的难题。
据黄一辰介绍,中影光峰的荧光激光光源已经迭代升级到了ALPD 4.0,其亮度可以覆盖10000~80000流明,目前在影院中可应用的产品最高亮度为55000流明, 可适配大、中、小型不同电影放映厅,而且通过荧光激光的技术改造之后,解决了激光光源固有的散斑顽疾,色彩完全满足DCI标准,色域可覆盖Rec.2020标准的99%,ALPD激光光源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30000个小时,相比氙灯光源,其光源亮度衰减非常缓慢,在使用寿命尾声还能保持80%的初始亮度,在更换了激光光源之后,无需再更换灯泡,后期维护的人力成本也得以大幅降低。目前在已经应用ALPD荧光技术的部分影院,采用了大胆的尝试,取消放映人员由门店的运营人员来进行放映的维护与操作。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运维费用。
黄一辰表示,其实某一项新技术在导入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关键是要通过创新不断迭代,让用户能够切实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体验提升和成本降低,这是比花心思去相互攻击竞争对手更加有效的应对之道。
方法选对,自主创新与产业协作并不矛盾
在斯诺登事件发生之后,建立自主可控的国产信息产业的呼声在不断放大,而最近中兴被美国处罚濒临休克的现实,更让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但从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维度来看,脱离世界主流技术标准、搞自己独特的一套标准,并不符合科技产业发展的主流。中影光峰在激光光源上实现了技术和市场上的双重突破,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掌握了荧光激光的核心技术。正如黄一辰所言,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如同手里拿到了过硬的底牌一样,这才有资格和筹码跟别人谈合作。未来科技产业必将是一个将精细化分工进行到极致的行业,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选择所有零配件都自己做,肯定不如选择分工协作的模式在效率和成本上更具优势。所以自主创新与产业协作其实并不矛盾,两者其实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在电影放映机光源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ALPD荧光激光显示技术正在拓展家用激光电视和商务激光投影的光源市场,据黄一辰介绍,目前售价9999元的小米激光电视使用的就是和中影光峰一样的ALPD荧光激光显示技术,电影设备放映设备作为对技术和指标要求最为严苛的品类,在被电影放映机市场证明激光光源是稳定可用的之后,激光光源向家用和商用产品延展就是水到渠成了。
任何商业模式创新,都要历经价值检验方能成功
作为核心元件供应商,在商业运作时往往会不断给设备厂商推全新的解决方案,至于这些所谓的创新是否能被这些设备商的用户接受和认可,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这种模式让设备商往往是叫苦不迭,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商业模式中,有一个难以理顺的矛盾,那就是上游元件厂家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利益很难形成一致,甚至是有利益冲突在其中。
而中影光峰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在电影放映机光源市场攻城拔寨,除了自身荧光激光技术过硬的因素之外,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为了吸引影院更换激光光源,中影光峰采用了与影院风险共担的新租赁模式,影院用户只需要支付与氙灯灯泡相近的耗材费用就可以免费升级到激光光源,后期用多少时长就交多少租金就好,所有激光光源的运维都由中影光峰来负责。
黄一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影院如果延用氙灯光源,一只氙灯可能几千块钱,它一次性投入非常小,而如果购买激光光源,一次至少要花几十万元,影院经营者肯定会算经济账,如果还用销售硬件的模式,那么激光光源在放映机市场的普及注定是极为缓慢的。而中影光峰开创的租赁模式,免费帮影院做光源升级,要是不满意还可免费改回氙灯光源,如果觉得效果好,也只需像使用共享单车那样按使用时长付费,这样影院既获得了更好的放映效果,又没有付出额外的成本,这种方式深得影院欢迎,这也是中影光峰激光光源即将达到10000套大关的重要原因。
其实任何商业模式,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要想获得持续成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能给合作伙伴带来切实的商业价值回报,否则任由商业模式多么新颖、概念多么时髦,也必然被时代所抛弃。中影光峰开创的激光光源租赁模式,主动承担了影院技术升级可能带来的高额设备投入风险,而且租赁的模式也倒逼中影光峰在光源稳定上不断优化,从而走出了很多国产方案以往经常触礁的商业化和生态化之路。
最新数据, ALPD部署台数已经达到了9999台。
中影光峰在光源市场的迅速崛起,其实说来也不复杂,那就是敢于在技术上攻坚,勇于在商业模式上去经受价值检验,把高昂的设备投资风险更多地留给自己,把利益更多地分享给自己的商业合作伙伴。这种大巧不工的笨方法,或许才是中国科技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所该坚持的,而不是整天把爱国挂在嘴边,总期待别人会因为爱国情怀为自己那不成熟的技术和方案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