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Micro LED的未来市场份额之争已经悄然打响。MicroLED是指一个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作为LED在显示技术上的突破性创新,一旦技术成熟将大规模拉动对于LED芯片的需求量。
近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2317)宣布将透过创投子公司,并集结夏普、荣创(3437)、群创(3481)等「鸿海系公司」,共同收购美国新创公司eLux所有股份,希望进一步加快Micro LED显示器商品化进程。
鸿海集团子公司夏普指出,集团长期布局Micro LED显示技术,此次决定与鸿海集团转投资企业共同经营eLux,并与夏普签订相关专利与业务开发合作契约,以加快Micro LED显示器的开发制造进度,尽早达成实现产品化目标。
夏普表示,此次总计投资700万美元,取得eLux约70万股、约31.82%持股,预计10月1日完成出资。此外,鸿海子公司CyberNet Venture Capital将持股45.45%,群创持股13.64%、荣创则持股9.09%。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eLux去年10月13日于美国特拉华州设立,主要开发制造Micro LED显示器。
当前micro-LED display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个是索尼公司的主攻方向——小间距大尺寸高分辨率的室内/外显示屏。另一种则是苹果公司正在推出的可穿戴设备(如 Apple Watch),该类设备的显示部分要求分辨率高、便携性强、功耗低亮度高。
索尼在2016年6月的InfoComm展和德国IFA展上,都展示了将Micro LED元件作为一个像素使用的LED显示器技术“CLEDIS”,这项被形容为能够挑战OLED的新技术非常神秘。Sony计划于2017年1—3月投放市场。
索尼CLEDIS技术其实就是小间距LED显示屏技术,点间距为1.2mm。这种小间距LED显示屏是通过RGB三色LED器件的组合成为单一像素,将多个像素封装成为屏幕元素,再降多个元素组成一个完整的显示单元,而最终我们看到的大尺寸LED屏幕多是由该类显示单元进行无缝拼接后形成的效果。
这种显示器组件组合在一起,可以根据用途和设置场所,改变屏幕的大小及长宽比等。每个组件的屏幕边框非常细,上下左右摆放到一起,可以构建出几乎看不到接缝的大屏幕。设想主要用于B2B用途,包括数字标牌、公共大屏幕、展厅用显示器、汽车设计评审等。
由于业界普遍认为,Micro LED新技术应用有机会掀起显示器产业的革命性创新,吸引国际大厂跃跃欲试。
加入Micro LED市场争夺战的还有美国苹果公司。尽管2016年升级后的Apple Watch仍采用与前代一样的OLED屏,但是苹果智能手表可能将在2017年迎来大幅调整。据称,苹果正在为未来Apple Watch表型研发Micro LED技术。
有消息称,苹果最快将在今年下半年使用Micro LED面板取代当前Apple Watch使用的OLED面板。苹果已于2015年4月在中国台湾北部设立了一个实验室,研发Micro LED技术。
苹果在2016年点亮了一个6英寸FHD的Micro LED试点项目,而现有MicroLED样品的像素颗粒能够达到30um。然而,目前苹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Micr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尚低,即大约比OLED的发光效率低约60~70%。
针对以上问题,苹果正在试图改良配备蓝宝石玻璃基板和硅片的Micro LED技术。
此前,晶电已与部分手机品牌大厂合作开发Micro LED多年,而从设备供应链的开发情况来看,已有多家设备商开发Micro LED的生产设备,并预期设备很可能在2017年进厂。
晶电发言人张世贤曾公开表示,由于Micro LED体积很小,晶电的磊晶、晶粒制程上要配合移转设备和系统应用等厂共同开发。在磊晶和晶粒的制程,Micro LED成功机率高,至于2017年能否量产出货,则还要很努力。
Micro-LED被认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OLED。而后者现在全球已经有数千亿元的投资,产能在大量形成。Micro-LED则还处于攻克最基本技术的门槛上。
但鸿海集团布局LED产业的成功案例,让业界普遍对其此次投资Micro LED充满信心。
2007年,方荣熙被郭台铭从群创派到荣创,面对亏损超过10亿的困境,他导入群创的系统管理方法,引入全球LED专利数最多的日本日亚化作为单一最大股东,再接上群创、鸿海两大母体作为公司产品的出海口。上、中、下游垂直策略联盟,终于让荣创转亏为盈。
2013年,荣创实现营收新台币65亿元(折合成人民币13.5亿元),跻身台湾地区前三大LED封装厂,仅次于亿光、东贝。2016年,荣创财报显示,实现营收新台币138亿元(折合人民币31.42亿元),跻身全球前十LED封装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