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切片,属于石油化工衍生产品,其价格变动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目前国内生产聚酯切片的厂家主要有中国石化及下属企业、仪征化纤、上海石化、天津石化、洛阳石化等。由于具有资源和规模优势,且行业准入门槛较高,上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大。因此,光学膜行业企业对上游原材料厂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在产业链上相对上游大型聚酯切片生产商处于弱势地位。
光学膜产业现状
光学膜产业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3M和日本部分厂商,这些厂商在上世纪90年代为市场主流厂商。日本市场在1995年左右已建立完整的包括面板在内的LCD产业链,目前已拥有一批企业拥有光学膜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相比韩台企业具有一定优势。
2000年以后,韩国TFT-LCD产业快速发展,产量超越日本,为了提高产业链自给率,韩企投入巨资开发上游材料。随着韩国三星、LG等液晶面板企业的不断壮大,较大地带动了韩国本土光学薄膜企业的发展:较多上游光学薄膜基膜厂商向下游渗透至光学薄膜领域,并快速扩张产能;相关薄膜厂商2000~2005年迅速崛起,并采用低阶策略抢占市场,超越日本光学薄膜企业。
2005年以来,受益液晶面板产能向中国台湾转移,台湾TFT-LCD产能也超越日本,台企从和外资合资进行后段加工起步,逐渐获得光学薄膜生产技术,并利用其成本优势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我国厂家借液晶面板配套行业全球产能向国内转移的时机迅速发展,从多方面整合取得了光学膜生产的关键技术,陆续在国内实现光学膜生产,以争取逐步替代国外进口光学膜,实现为国内背光模组厂的生产配套。
当前,国产的反射膜和扩散膜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国外生产的产品,但在部分高端产品和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技术上尚不能完全取代;而国内增亮膜的生产技术水平则尚处于中低端水平,但国内光学膜厂商正在加紧研发,争取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抢占国内市场份额。
在光学基膜方面,全球80%以上的产能由三菱树脂、东丽、帝人、杜邦、可隆、SKC、东洋纺等几大巨头所垄断。近年来,国内一些薄膜生产企业陆续进入光学薄膜基膜生产领域。目前在生产及计划生产光学薄膜基膜的生产厂商主要包括裕兴股份、乐凯胶片、康得新、南洋科技、东材科技等。其中裕兴股份、乐凯胶片、康得新等厂商的基膜已实现量产。
近年来,我国光学膜的生产企业不断涌现,而康得新无疑是这个产业的一匹黑马。2013年11月,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2亿平方米光学膜产业集群项目正式投产。此次投产的是其一期项目工程,一期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2亿平方米光学膜、5万吨PET基材、1万吨保护膜和6100吨UV固化黏合剂生产装置。2013 年产量约8000 万平方米左右,预计2014 年光学膜可以实现满产。
国内部分光学膜企业
在国内众多企业都看好光学膜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发力投建新厂的同时,业内现有企业的并购和整合现象也是此起彼伏,旨在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整合资源,以图做大做强。 [JF:Page]
2013年9月,天晟新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别使用自有资金 1,500 万元、800 万元,在山东省青岛市和四川省绵阳市分别设立全资子公司,从事光电显示薄膜器件及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功能性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据悉,天晟新材的全资子公司常州新祺晟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自 2009 年开始投资液晶膜组光学薄膜器件。不断整合上下游资源并拓展市场,尤其从 2012 年初开始,常州新祺晟液晶膜组产品受到市场广泛认可,销售快速增长。目前常州工厂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急需快速扩大产能满足公司未来在光电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常州新祺晟已经拥有较充足的光学膜片供应渠道,成为三星、三菱、SKC、乐凯、杜邦等公司光学材料的战略合作伙伴,常州新祺晟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的光学膜片全系列配套”能力的企业(全系列光学膜片配套指能够对液晶模组内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三个产品组合配套)。而目前天晟新材主要以增亮膜为主,2013年是刚进入正式配套的第一年。已成为夏普、海信、长虹、京东方等一批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战略供应商。
2013年10月,双星新材抛出一份金额高达14亿元的定向增发预案,公司将新投资一项光学膜项目。方案显示,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年产1亿平方米的光学膜项目。该项目拟生产的光学膜属中厚型特种聚酯薄膜,主要包括光学膜、ITO膜及柔性电路板等产品。此项目总投资15.95亿元,不足部分公司将自筹解决。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形成合计年产1亿平方米的光学膜产品的产能,配套年产2.5万吨光学级聚酯薄膜基材。同时,为了配合光学膜项目的实施,公司还成立了光学膜研究所,主要从事光学膜基材及微透膜、增亮膜、ITO膜等应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道明光学于2013年11月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浙江省永康经济开发区征105亩的建设用地,投资建设年产1500万平方米功能性薄膜生产线的项目,包括年产500万平方米微棱镜型反光膜、500万平方米高性能光学膜、500万平方米锂电池包装膜。此项目总投资规划为33,680万元。
1月28日,南洋科技发布公告,拟以支付现金和定向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购买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8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其中,东旭成80%股权预估值4.8亿元,较净资产增值652.89%,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6亿元。东旭成主要产品包括光学薄膜基膜、反射膜(包括涂布型和非涂布型)和扩散膜,其中光学薄膜基膜主要用于涂布型反射膜和扩散膜的生产,一般不对外销售。此外,东旭成通过一家韩国企业代工生产增亮膜,使用“东旭成”的品牌在中国国内销售。同时,东旭成正在开展增亮膜的小试,现已基本掌握相关核心技术,预计将于2015年实现量产。东旭成反射膜和扩散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均已比较成熟,产品质量得到业内认可,终端客户涵盖国内TCL、长虹、海尔、康佳、创维等主流电视生产厂商及韩国LG电子、日本FUNAI(Funai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等国外厂商,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尤其反射膜生产、销售规模在国内企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技术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月19日,欧菲光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欧菲光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目前正在致力于纳米材料印刷柔性透明导电膜技术的延伸开发,并在光电、平板显示、可穿戴电子技术等领域,力求在交叉前沿领域取得新突破。
停牌长达3个月后,皖维高新3月18日发布增发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皖维集团持有的皖维膜材100%的股权,以及54.93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两者预估值合计为3.9亿元。同时公司将募集配套资金1.3亿元。皖维膜材的主要资产业务PVB树脂和PVA光学膜资产业务是皖维集团在皖维膜材成立后置入的。皖维高新称,截至本预案签署日,PVB中试线已经正式投产,膜用PVB树脂处于试生产阶段,但已经开始对外销售,PVA光学膜生产线仍处于试生产阶段,未对外销售。
锦富新材今年3月份发布重大资产购买公告称,锦富新材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赫欧电子有限公司设立ALL IN(ASIA)HOLDING CO., LIMITED,并以该新设立子公司作为本次收购主体,以现金支付方式,购买DS ASIA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持有的帝艾斯光电(苏州)有限公司97.82%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锦富新材间接持有苏州帝艾斯97.82%的股权。公告显示,苏州帝艾斯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从18 英寸到55 英寸的显示器、液晶电视用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锦富新材作为苏州帝艾斯上游供应商,为其提供生产模组所需光学膜片、导光板、绝缘胶粘类制品等组件。本次交易前,锦富新材通过瑞仪光电、中强光电等客户间接向三星显示供货。完成此次资产购买,将使得锦富新材的业务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
未来趋势及国产化之路
在一般的背光模组光学膜的分类中,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只具有单一功能,满足了背光模组的基本功能,而多功能复合膜改进了背光模组原有多膜片单一功能的构架,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工序和组装难度。因此,多功能复合光学膜将是今后光学膜片的发展趋势。
从整个光学膜产业来讲,存在着较多的技术及专利壁垒。国内企业从这两方面都要有所突破才行。
在技术方面,光学薄膜基膜因其产品的性能要求较高,工艺也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原材料混配、干燥、挤出铸片、纵向拉伸、横向拉伸、牵引、收卷、分切等一系列过程,涉及温度、速度、弹力、张力、压力等数个参数控制点,涵盖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热传导学、力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的运用。而这些参数点的控制以及学科理论的运用均是建立在对不同生产设备的调试、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因此进入光学薄膜制造行业,首先必须对生产设备的性能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才能达到的。目前先进的光学薄膜生产设备主要是从德国、日本以及奥地利等国家进口,国内在生产设备方面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还较弱。
涂布型反射膜和扩散膜的生产均需要在光学薄膜基膜上涂布一层或多层介质膜层,通过分层介质膜层以达到特定光学要求。涂布过程涉及原料配方、涂布工艺等关键技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试验,才能完全掌握相关技术。
在光学膜的专利方面,其核心专利仍处于国外企业的控制之下。据Displaybank的“光学薄膜核心专利分析”报告,日本企业在补偿膜、保护膜、反射膜、复合薄膜等所有领域内都有高的申请活动,韩国企业在补偿膜、扩散膜领域,美国企业在补偿膜、保护膜、反射膜、复合薄膜领域,欧洲企业在补偿膜领域中申请活动较高。
各企业间的LCD用光学薄膜领域的专利申请状况为,FUJI FILM、NITTO DENKO、DNP排在了前三位,随后是KONICA MINOLTA和TOPPAN。包括这五家企业在内的前十位企业专利申请占比超过了半数以上,可以看出其影响力之大。在LCD用光学薄膜领域中,背光用光学薄膜主要是由DNP、TOPPAN、TORAY申请,3M在辉度提高技术,TORAY、MITSUI CHEM在反射膜领域上各自保有专利技术。
在面临技术和专利壁垒的同时,开拓市场也是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内各大液晶电视厂、液晶面板厂基于垂直整合策略考虑也不断向背光模组制造领域延伸,同时可能在不同地区均有一些各自认可的配套背光模组厂和膜片裁切厂。因此,国内主流的液晶电视厂及液晶面板厂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上游背光模组用光学薄膜的供应商。终端厂商对上游产品质量及供货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其直接供应商所使用的上游零部件产品包括光学薄膜需要得到终端厂商非常严格的事前认证,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且在使用过程中每1~2年还会评估一次。一旦选定了背光模组用光学膜供应商,不会轻易变更,从而对于我国本土新竞争者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基于液晶面板上游材料国产化率提高的考虑,国家相关部委也数次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TFT-LCD和包括光学薄膜在内TFT-LCD上游原材料的国产化。2011年6月发改委出台的《产业政策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2月工信部颁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2月工信部颁布的《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为行业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我国本土光学膜企业面临着专利壁垒、技术方面的障碍,同时也有市场推广的种种困难,但是随着我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国产化率占比逐渐提高的要求,国内企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在资金、税收、人才等各个环节对本土相关材料企业加以扶持;产业界加强合作,打造少数几个资金雄厚、技术过硬的大企业,减少过多的投资主体,避免本土企业的竞争所带来的内耗;学术界围绕产业所需,加强与生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开发新技术、申请新专利;利用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优势,适时引进合作,甚至可考虑并购外资企业;材料企业加强与面板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产品认证、技术提升方面通力合作,建立快速导入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