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某课题组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下,突破了光纤后处理、光纤盘整体冷却、宽波段光纤色散特性测量和光纤模式控制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平均功率近红外全光纤超连续谱光源”,平均功率超过了国际同类研究的3.6倍。这是该院立足光学工程领域,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开展科研工作,以战斗姿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缩影。
实验室就是战场
3月22日,该院院长秦石乔教授刚刚主持召开了一个项目阶段性报告会,又急匆匆的赶往某实验室,组织课题负责人现场会商某难题。他说:“习主席要求我们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作为军队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牢固树立实验室就是战场、搞科研也是打仗的理念,瞄准国防科技制高点,在科研中敢啃硬骨头,能够出一流成果。”
光纤激光代表了高能激光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院高能激光技术研究所瞄准这一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先后取得了3个“国际第一”的成果,创造出了“中国亮度”。单根光纤单模到底能出多大功率的激光?美国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断言最大可以达到36千瓦,周朴副研究员愣是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学员通过扎实的理论分析,作出了73千瓦的论断,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光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一结论现在已经得到业内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是激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系统复杂、研制难度很大,此前国际上此类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仅为725瓦。刘泽金教授率领课题组从最基本的物理机制出发,经过艰苦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验验证,发明了两种新的相位控制方法,研制出“千瓦级光纤激光相干合成试验系统”,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该领域国际最高水平。
该所所长许晓军研究员说:“在战场上赢家只有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败,我们将在高能激光的研制领域始终保持冲锋姿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瞄准国际一流,在核心关键技术上牢牢掌握主动权。”
发扬严谨的科研作风
该院某研究所从事某激光器件研制已经40多年了,在第一代学术带头人高伯龙院士的带动和影响下,团队一直保持着严谨的科研作风。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制出了原理样机,但是能否真正在武器装备上发挥作用,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高院士说:“我们研制的器件,只有能够在装备上得到应用,才算尽到了军人的职责。现在,我们必须下决心继续攻关,一直到研制出实用性强的器件为止。”此后10年,研究所成员在高院士的带领下,瞄准战场应用刻苦攻关,先后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研制出了实用化的激光器件。
新世纪初,某新型器件由于性能优异,被海军部队选作核心导航部件。该研究所和相关单位一起组织了多次靶场试验,次次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中,他们从靶场回来后,又组织了一次次的严格试验,发现器件光强不太稳定。他们主动找到海军相关部门,说明了情况。海军方面提出给半年时间查找解决问题。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所全体人员放弃了休息,春节假期也都待在实验室,终于发现了设计上存在的一个小缺陷。解决问题后,该型器件使某武器平台的打击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培育攻坚的科研能力
“我们的科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数少,但是一线的同志们从不叫苦叫累,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这是因为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战斗精神的培育,广大科研人员自觉把自己当做战斗员,以顽强的意志攻坚克难。”政委姚炳洪说。
2010年,上级把某重大设备研制任务交给该所。院党委有意锤炼年轻人,一批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干部担当技术负责人。
小袁和小张是一对夫妻,同在研究所,一个负责微波源部分的研制工作,一个负责天线部分的研制工作。夫妻俩把小孩托给老人,每天去外场试验,见面就讨论技术问题,在相互的启发中收获了很多灵感。
2012年,研制工作顺利通过了上级部门组织的转阶段评审。该所政治协理员曹亮激动的说:“我们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继承了老一辈光电人的优良传统,面对不亚于战场的环境压力,他们非常顽强,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一点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
近年来,学院承担的装备型号研制任务越来越多。学院专门成立装备研制工程与质量管理办公室,从一线科研人员中抽调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专职从事装备研制的工程与质量管理工作。该办公室主任说:“我们深知自身职责,需站在军队装备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新装备的技术指标和战术指标,落实装备研制的质量与可靠性工作。”他们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严密组织开展装备研制过程质量工作。某型号装备交付部队,一般保修期为1年,但是考虑到该装备属高新技术武器,学院主动提出将保修期延长1年。这既是学院加强质量管理、对研制的装备充满自信的表现,又充分体现了学院牢记能打仗、打胜仗要求,为保障国家安全利益不惜牺牲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