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光电光电子行业网!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比传统的元件尺寸小数千倍的光漩涡器件芯片问世
发布时间:2012-11-01    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398 分享到:

    从中山大学获悉,由该校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余思远教授领衔,中、英四所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科研团队,成功地在硅基光波导芯片上首次集成了“漩涡光束”发射器件阵列。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报道发表于10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及其期刊网站主页。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开辟了集成光子学领域的一个新前沿。

    据介绍,1992年,漩涡光束在荷兰莱顿大学被发现。它具有一个奇妙的性质:在漩涡光束中,光线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以螺旋线的形式,在一个空心的圆锥形光束中传播。因此,这种光束看起来像一个漩涡或龙卷风,其中的光线可以向左或向右扭转。这一特殊性质在光通信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漩涡光束被发现后的20年来,研究者一直利用各种体光学元件,例如柱状透镜、某些特殊波片、全息片、空间光调制器等制造这种光束。然而,该方法适用于研究,对于很多应用情况,特别是很小区域内需要大量漩涡光束的情况,却非常不便,限制了漩涡光束应用的发展。

    余思远团队发明的集成光漩涡发射器件,尺寸只有几个微米,比传统光学元件小数千至数万倍。该器件基于硅基光波导,可以在光子芯片上通过光波导互联,构成大规模的复杂阵列,并可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工艺制作。

    业内专家评价说,这一突破将使人们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制作光漩涡器件芯片,开发出原来不可能实现的全新应用领域。

      光漩涡器件芯片只有几微米大,比传统的元件尺寸小数千倍,并且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制作,将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和微粒操控等领域。
  
  在硅基光波导芯片上首次集成“漩涡光束”发射器件阵列,使人们在小尺寸的发射器件也能够大量地制造出“龙卷风状”的漩涡光束,这使得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量子计算机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是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及其期刊网站主页作为封面报道的科研成果。这项开创性研究成果,是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通信系、ASIC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朱江波参与其导师复旦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余思远教授领导的,英国、中国四所大学研究团队合作进行的一项集成光子学方面课题获得的。
  
  人类自古以来就研究光,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光有直射和折射的特点,但是在1992年,荷兰莱顿大学发现了漩涡光束,这成为古老光科学的最新发展。漩涡光束有很多奇妙的性质:与传统概念相悖,在漩涡光束中,光线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以螺旋线方式在一个空心的圆锥形光束中传播。因此这种光束看起来很像一个漩涡或者龙卷风,其中的光线可以向左或向右扭转。这些特殊性质在光通信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传感、成像、微纳操控技术、芯片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当这些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以在物质上保持一个扭矩力,因此它能被用作“光学扳手”,对微粒或液滴进行旋转和囚禁。不同程度的扭曲也可用来传输信息,并增加光学通信线路的容量。此外,利用这些光进行成像和传感的应用也在研发之中。
  
  漩涡光束发现20年来,传统上一直用各种体光学元件来产生这种光束,但对于很多应用,特别在很小区域内需要大量漩涡光束的情况下,则非常不方便。
  
  此次联合课题组发明的新发射器只有几微米大,比传统的元件尺寸要小数千倍。它们以硅光波导为基础,可以利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制成。这种集成设备和系统能够开拓有关光学漩涡的全新应用:其能轻易地互相连接,形成光子集成电路中复杂的大型阵列,并被用于通信、传感和微粒操控等领域。这一突破将使得人们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制作光漩涡器件芯片,从而开发出原来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全新应用。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威睛光学上榜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

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评选”由福布斯中国与卫斯....

04-23

光经济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

进入21世纪,光技术开始与量子、纳米、生物科技深度交织,催生出....

03-27
行业分析
光电新闻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版权所有@2025
010-84321456/1457
coema@coema.org.cn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中国电科十一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