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光电光电子行业网!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陆军光电对抗装备概述
发布时间:2008-07-15    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3157 分享到:
本文从光电告警装备、烟幕装备、激光对抗装备与光电伪装装备四个方面,讨论一下国外陆军光电对抗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光电告警装备
  告警是实施对抗的前提。光电告警主要包括红外告警和激光告警。
  红外告警装备
  陆军红外告警的功能主要是进行防空报警。红外告警设备连续观察威胁目标的活动,探测并识别出威胁目标,确定威胁目标的详细特征,并向所保护的平台发出警报。对威胁目标特征的识别必须可靠,以免出现虚警;告警器的反应时间要短,以使所保护的平台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红外告警器可分为扫描型和凝视型。前者的红外探测器采用线列器件,靠光机扫描装置对特定空间进行搜索,发现目标。后者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直接搜索特定空间。
  典型的陆军红外告警装备有英国的ADAD防空红外告警机、意大利的ELT/CAT手持红外导弹告警机和以色列的“钢琴”车载无源导弹逼近告警系统等。ADAD是由英国皮尔金顿光电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一种工作在8—12微米波段的防空红外告警机,适用于便携式和车载的防空系统。它采用扫描型红外探测器,最大探测距离为对固定翼飞机9千米、对直升机6千米。该系统的研制始于1987年,1988年在英国陆军装备展览会上首次展出,1992年开始装备英国陆军并对美国陆军进行了演示。目前英国陆军装备了300多个ADAD系统,德国陆军装备了51个。  红外告警装备的发展趋势是:用凝视型探测器件替代光机扫描型探测器件,研制高探测率和高分辨力的探测器,采用现代微处理技术加强信号与信息处理功能,研制多光谱综合的光电告警系统。
激光告警装备
  激光告警装备所告警的主要对象是1.06微米、1.54微米和10.6微米的激光。按照工作原理分为光谱识别型和相干识别型两种,光谱识别型又分为非成像型和成像型。现装备的激光告警器大多为光谱识别型,并采用直接探测拦截方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国研制的激光告警设备已多达百种,陆军典型装备有英国的LWD21车载激光告警器、法国的OBRA车载激光告警系统、南斯拉夫LIRD激光告警器、挪威RL1激光告警器,德国的COLDS通用激光探测系统、美国的HALWR高精度激光告警接收机和FOALLS离轴激光定位系统等。
  激光告警装备的发展趋势是:扩展告警波长,提高测向精度、灵敏度和波长分辨能力,提高多波段告警能力和多目标处理能力,将激光、红外和雷达告警组合成综合告警系统。
烟幕装备
  烟幕装备通常按产生烟幕的方式分为烟幕弹药和烟幕发生器。烟幕弹药形成烟幕速度快,且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外产生烟幕。烟幕发生器可以重复使用,适合于大面积、长时间产生烟幕。
  烟幕弹药
  烟幕弹药以其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受到各国军方的青睐,发展的品种中以火箭烟幕弹最多。1977年以后,美国陆军装备了装甲车辆自我保护掷榴发烟弹和系列发烟器,例如用于重型坦克车辆上的12管发射器和用于M113型系列车辆上的8管发射器,均采用英国的LA81型或LA83型赤磷发烟掷榴弹。英国的“奇伏坦”坦克上配有66毫米L8A1红外烟幕弹及其专用的M239型发射器,发射烟幕时六管齐发,延迟0.75秒后爆炸发烟,2.5秒内形成长35米、高6米的烟幕屏障。德国研制了多管火箭烟幕子母弹,可形成400x 20x10米的烟幕,持续数分钟。
  烟幕弹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提高多波段干扰能力、遮蔽能力和遮蔽时间。
  烟幕发生器
烟幕发生器包括物理型和化学型两种。前者在烟幕产生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例如将油类加热再冷却后形成烟雾,或将事先粉碎好的固体烟幕颗粒喷洒到空中形成烟幕,后者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烟幕,例如喷射四氯化锑、三氧化硫等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产生烟雾。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军就先后装备了M3A1型、M3A3型烟幕发生器,主要干扰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到80年代,出现了新型烟幕发生器,如法国的SG-18系列烟幕发生器,美国的XM49、XM56和XM58型烟幕发生器,它们均采用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可以连续发烟。SG-18多功能烟幕发生器可以形成多光谱遮蔽烟幕;XM49型烟幕发生器可以施放雾油和红外烟幕,发烟能力达到5~10磅/分钟;XM56型烟幕发生器可以一次持续施放可见光烟幕约1小时、施放红外烟幕约30分钟,改进后还具有遮蔽毫米波的功能,XM58型烟幕发生器的发烟性能与XM56基本相同。这些新型的烟幕发生器具有可见光、近/中/远红外甚至毫米波的遮蔽能力。目前,法国SG-18型烟幕发生器和美国XM-56型烟幕发生器在性能上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烟幕发生器的形式还有发烟罐和车辆发动机附属发烟器等。 
  烟幕发生器的发展趋势是:宽频谱、自动化、小型化、模块化和更环保。
  激光对抗装备
   陆军的激光对抗装备可分为激光欺骗性对抗装备和激光压制性对抗装备。
激光欺骗型对抗系统
  激光欺骗性对抗系统利用激光欺骗、迷惑敌方测距机和激光制导武器,通常由激光告警器、激光干扰机和反射体组成。当己方目标受到敌方激光照射后(意味着敌方正对目标进行测距或用激光引导激光制导弹药对目标进行攻击),激光告警器立即识别激光的有关参数,然后控制激光干扰机产生与指示激光的波长、编码等各参数一致的假目标,干扰激光照射、诱导敌方武器攻击假目标,从而掩护真目标。现有的陆军激光欺骗干扰设备有:美国休斯公司和Danbury公司制造的LATADS激光对抗诱饵系统、用于VIDS战车综合防护系统的AN/GLQ-13车载激光诱骗系统、英国GEC-马可尼航空电子设备公司研制的405型激光诱饵系统、装甲战车防卫辅助子系统、乌克兰的TSHU-1光电对抗系统等。其中,405型激光诱饵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10千米,激光脉冲重复频率10或20赫兹。
  激光欺骗型对抗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作用距离更远,编解码能力更强,布设更方便。 
激光压制型对抗系统
  激光压制型对抗系统利用激光使敌方武器系统中的光学传感器暂时致眩、暂时或永久致盲。它通常由搜索跟踪装置和激光干扰机两部分组成。首先利用搜索跟踪装置探测出目标,然后用强激光致盲或毁伤敌方光电传感器,使之失去作战能力。美国对激光致盲武器极为重视,现研制的陆军激光压制性对抗系统有:美国联合信号公司的“眩目器”(Dazer)激光对抗装置、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眼镜蛇”激光致眩武器、“军刀”203激光眩目器、洛克希德—桑德斯公司开发的AN/PLQ—5便携式激光致盲武器、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生产的AN/VLQ-7 “魟鱼”(stingray)作战防护系统、“骑马侍从”(Outrider)车载激光致盲武器系统、红石兵工厂研制的“美洲虎”(Jaguar)车载激光致盲武器系统和AN/VLQ-8A导弹对抗装置等。其他还有俄罗斯在FSY-1型坦克中安装的“拉瑟”激光致盲武器系统等。其中,“眩目器”激光对抗装置可干扰8千米远处的光电传感器、使1千米处的人员失明3分钟,“眼镜蛇”激光致i美国研制有ANNLQ-7激光致盲系统,并将其安装在“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眩武器作用距离为1千米,AN/PLQ-5有效作用距离超过2千米,AN/VLQ-7能干扰8千米远的光电系统。强激光除了可以进行压制干扰以外,还可对光学系统的传感器乃至武器本身进行毁伤,这类系统典型的有美国和以色列合作研制的车载“鹦鹉螺”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等。
  激光压制型干扰装备将向作用距离更远以及告警、跟踪与干扰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
  光电伪装装备
光电伪装也属于光电对抗的范畴,光电伪装装备可以分为伪装网和伪装涂层两大类。
  伪装网
  伪装网是使用最普遍的伪装装备,其功能已从早期的可见光和近红外伪装,发展到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和雷达波等多波段伪装。目前美、德、俄、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在伪装网研究方面较为领先。美国在80年代研制成功的多波段伪装网,由特制的基础网格和着色饰物、饰片组成,可以逼真地模拟背景的光学特征,并具有雷达隐身功能。德国OGUS公司研制的多种伪装网能与不同地区背景相匹配,不仅装备本国军队,还被他国军队所采用。瑞典巴拉库达公司开发的BMX-ULCAS多波段超轻型伪装网可实现多频谱伪装。它由高强度基网材料加多波段吸收材料制成,重量轻、架设方便,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性能最优异、应用最广泛的伪装网之一。该伪装网两面都可以使用,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背景环境,还具有吸收雷达波的功能。
  未来伪装网的发展趋势是多波段兼容、重量更轻。
伪装涂层
  用涂料对军事目标进行伪装可以降低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也被广泛应用。早期发展的、仅针对可见光的伪装涂层在现代战场上已不再适用,新型的伪装涂层同时具有对紫外光、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以及雷达波实现伪装的作用。瑞典的C6-305、P5-335、P5-318等型号的伪装涂料可以用于紫外光、可见光、近红外的伪装。目前,伪装涂料的宽波段伪装效果尚不够理想。另外,现有的伪装涂层一般是针对特定的背景而研制的,背景变化后,这种涂层就不再适用;即使在同一种背景下,随着一天内气温和太阳辐照的变化,背景和涂层的光学特性都会改变,使得一种涂层很难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内都与背景相匹配。有鉴于此,人们提出了环境自适应伪装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使涂层与随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背景相匹配,达到更好的伪装效果。伪装涂层不仅用于装备上,还可以与人的皮肤及服装结合在一起。
  伪装涂层的发展趋势是多波段兼容,环境适应性更好。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协会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顾武汉三十年筚路蓝缕走出追光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老一辈拓荒者在光谷留下的创新创业史。....

07-31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陈云天教授深耕复杂介质光传输

陈云天带领计算物理光学团队围绕复杂介质光传输的光学基础理论和....

04-07
行业分析
光电新闻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版权所有@2025
010-84321456/1457
coema@coema.org.cn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中国电科十一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