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虹(600839.SH,下称“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2007年12月28日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长虹投资6亿元人民币(一说3.6亿元)上马新一代平板显示器OLED项目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计划2008年下半年投产,主要用于手机显示器。
长虹日前宣布进军新一代平板显示器OLED。而在OLED的市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时,长虹此举是否又是一次冒险呢?
巫英坚指出,中国制造企业的战略思维正在变化,过去中国制造企业沦为简单的组装工厂,就是因为不敢先走一步、做前期的尝试,总是等到市场成熟之后再来做“跟随者”,靠成本、质量、规模来赚辛苦钱。
长虹OLED项目的技术,一部分源自已被长虹收购的韩国欧丽安公司,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四川成都的科研机构。
至于市场,巫英坚说,长虹的OLED产品在“泛虹体系”(长虹集团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内部就可以消化,主要用于手机显示器。
有业内人士表示,长虹进入OLED产业和进军PDP战略出发点并不相同。进入PDP领域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强化公司主业,建立核心竞争力。而进入OLED领域则更多的出于对下一代技术的积累,在现阶段,产品会集中在手机、数码相机等领域,对其主业短期内不会造成影响,而且在国内也没有大的竞争对手。
但是,长虹的独立董事冯冠平却对该议案投了反对票,理由为:“本项目缺少详细的市场、技术、成本及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
不过,在今天由中国电子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消费电子年会上,权威专家也表示,OLED产业化存诸多问题,取代LCD还需不短时间。
“OLED这一技术已经提出来几年了,但直到去年我才在实验室里看到样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全恩表示,OLED在实现大屏幕产业化、实现全彩色、制造工艺、驱动IC技术、寿命、材料等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大批量的生产OLED电视或显示器,要取代LCD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OLED(有机电激发光显示器)被称为继液晶之后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不仅能够产生出更明亮和色彩更鲜艳的图像,而且可以实现更超薄的尺寸,具有更节能等特点。从去年以来,索尼、三星、爱普生等厂商纷纷斥巨资进行研发,积极为OLED的技术成熟和实现大规模生产做准备。国内方面,包括北京维信诺科技、深圳先科、汕尾信利电子等厂商都已经开始从事小尺寸OLED屏幕的研发制造。
据了解,目前大陆对OLED的研究可以分几派:一是学院派,如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二是一些从事LCD和光电研究的企业,因为OLED和TFT从生产工艺来说,有70%是相同的。三是收购派,比如京东方在收购引进韩国技术的时候包括OLED。另外,一些原来不搞电子的企业,看到OLED有发展前景,也参与进来。
目前传统家电巨头如TCL、海信等并没有表现出深入研究OLED的意愿,有意愿的只有长虹一家。某专家告诉比特网(ChinaByte),大陆企业习惯等技术成熟时再切入这块市场,这也是LCD、PDP技术处处受困的原因所在。对大陆企业来说,如果想借助OLED实现彩电的复兴,首先必须加大对技术投入,在技术成熟时迅速形成产业规模,这样才能最终掌握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