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光电产业发展概况
1.发展现状
山东省大力发展光电子、光通信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科研和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省份。山东光电子产业有山东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光电子教学科研基地,也有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这样的光电子设计队伍,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鲁星工贸有限公司、宏安集团等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组建的光电子企业。“九五”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幅达30%以上。2003年,全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24亿元,同比增长20.02%;完成工业增加值297.09亿元,同比增长32.66%;利税85.57亿元,同比增长25.15%,其中利润51.39亿元,同比增长30.49%。完成出口交货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37.54%,产品产销率99.07%。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03%。软件出口1819万美元,同比增长75%。
目前,山东正加快建设光电子生产基地。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投资733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和管芯科研生产基地,今年可形成年产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高亮度发光器件外延片4万片、管芯6亿粒的批量生产能力;国内最大的发光二极管后封装企业之一的鲁星工贸有限公司,今年正在建设年产8640万只蓝光二极管生产基地;阳谷电缆集团投资4.5亿元,正在建设国内最大的光棒和光纤丝生产基地;星海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正在抓紧建设国内唯一的光电转换器件生产基地;青鸟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建设光端机生产基地。
山东省光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产业链上下衔接的明显优势。例如: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是我国定点的激光偏光技术与器件科研生产基地,激光偏光器件产品的主要指标不仅达到当前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而且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商品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山东大学研究开发的高亮度、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系列新材料,覆盖了红、橙、黄、绿波段,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现了一批如华光、鲁星、阳谷、星海、青鸟等知名企业。
2.产业发展特点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产品制造企业群。青岛的家电产品生产基地,济南网络产品(服务器等)和软件产品产业群、烟台手机及电子材料产业群、威海计算机外部设备产业群等也已初具规模。拥有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产品1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家电、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及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从元器件、零部件到整机产品的比较完整的产品配套能力;服务器、传真机、手机、高精细荫罩、集成电路用金丝、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热转印打印机等产品产量均列全国前列,浪潮服务器连续多年居国产品牌第一位,电力负荷综合控制系统占全国市场的70%左右。
大公司战略成效显著。海尔、海信、澳柯玛、浪潮、宏安、北洋、中创等7家企业进入中国电子百强企业,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在全国甚至全球颇具影响的企业集团,朗讯、松下、爱立信、LG、三星、三菱、三洋、大宇等二十家世界500强企业也在山东扎根落户;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6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软件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达163亿元,同比增长103%。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全国十一家重点软件园区前五强。浪潮、中创、鲁能积成等软件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7家企业进入2003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ERP、中间件、网络安全等软件的水平和实力也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我省信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84%。通过烟台浪潮LG、烟台泰信和青岛LG等三个大项目的建设,以及青岛海尔、海信的发展,CDMA和GSM手机的生产已形成年产1500万部以上的能力。
二、山东大学科技产业园
山东大学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占地1670亩,主要项目在济南高新区和济北开发区,其中,光电子产业是重要发展方向。
1.发展目标
(1)到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300亿元,年均递增30%;工业增加值550亿元,年均递增35%;利税150亿元,年均递增30%;其中利润75亿元,年均递增30%;出口创汇70亿美元,年均递增50%。主要产品产量:彩电1000万台,程控交换机1000万线,小型机/服务器15万台,各种专用微机100万台,手机1500万部,传真机100万台,热打印机10万台,高精细和大屏幕荫罩2000万张,铜箔8000吨,覆铜板18000吨,IC用金丝5000公斤,电子元器件600亿只;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300亿元。产品整体水平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2)从2004年起,用2~4年的时间,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8个电子信息产品(硬件)制造基地和2个软件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园),整机类主导产品的关键和专用配套产品全部实现省内配套,年销售收入约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形成沿胶济铁路为轴线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初步建成与胶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3.建成2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3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2.发展重点
建设山东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建设以优势、主导产品为发展重点,同时兼顾关键、专用配套产品的发展,拉长产品链,形成相互带动、配套完善、高效便捷、特色明显的区域产业结构。
(1)三大类整机类产品基地
①高智能信息家电产品基地。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为依托,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信息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究,集中力量突破公共软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间件、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投影电视和彩色等离子体(PDP)电视。把青岛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基地。
②高速宽带网络和通信产品基地。以青岛朗讯为依托,在巩固发展通讯交换设备的同时,跟踪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开发生产无线接入系统、基站、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配套产品等,形成区域优势。以烟台的浪潮LG、泰信等企业为依托,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营商的需求,开发生产先进适用的手机产品。发挥浪潮在服务器领域的优势,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带动路由器等高速宽带网络配套产品生产。同时有针对性地注重加大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完善为上述产品的本地配套能力。
③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品基地。以浪潮、海信、烟台东方、威海北洋等企业为基础,在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巩固发展军用、商用、工业用计算机的同时,大力发展打印机、扫描仪、键盘等配套产品,形成国内外重要的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生产基地。
(2)三个基础类产品基地
①新型元器件产品基地。以临沂、淄博为基础,紧跟整机装配工艺的发展,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重点发展微型片式二极管、片式电感、片式电容、片式谐振器等现有优势产品,适时引进发展IC产品。
②光电子产品基地。充分发挥山东省在高亮度和蓝光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片和芯片制作技术的优势,以济南华光光电子、济宁英克莱等为依托,加大投资力度,解决芯片及封装产品产业化中的问题,尽快壮大LED、激光器件和光电子材料的生产规模。同时,鼓励发展光通信整机和模块等产品,形成从光电子材料、光电子器件、光传输产品到整机产品的“光电子一条龙”。
③新型电子材料基地。以烟台具有一定优势的集成电路(IC)用金丝、高档电解铜箔、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彩管荫罩、新型电池材料等产品为基础,加快人工晶体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开发、生产新型适用的电子材料,形成全国重要的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和销售中心。
以淄博为基础,发展陶瓷覆铜板(DCB)、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电容、陶瓷谐振器等产品,使其生产技术、工艺设施和产品产量均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电子陶瓷制造基地,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3)二个软件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园)
①济南齐鲁软件园。充分发挥浪潮齐鲁软件、浪潮通软、鲁能积成等企业和相关大学、科研单位的优势,重点发展应用软件,支撑软件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协助企业建立软件产品出口联盟,鼓励和扶持软件出口,完善软件开发、测试平台等服务手段,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形成国内重要的软件产品开发、生产、出口基地。
②中间件产品基地。以中创软件为基础,以中间件为突破口,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山东中间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尽快做大做强软件中间件产业,形成国内重要的中间件生产基地。
(4)择优发展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3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①2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级8个,省级12个)。在现有海尔、浪潮、海信、东方、澳柯玛、小鸭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基础上,争取将威海北洋集团、烟台正海电子集团列入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创软件、泰山集团、青鸟华光、阳谷电缆、招远金宝、宏安集团、曲阜电缆、山大华天、曲阜圣阳、鲁能积成、华光光电子、济宁英特立(鲁能积成、华光光电子、济宁英特立为争取列入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2~3家国际跨国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在山东落户。
②三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海尔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海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设计中心为培植主体,重点在数字电视解码芯片、家电控制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等集成电路设计及通信、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开发能力上实现突破。同时,加大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加快完善设计开发手段,形成高水平的研发设计能力,带动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